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原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境内,它处于黄河几字形转弯处,在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的分界点上。在历史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九原是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点,其北部的阴山地区历来为农耕之北限。自战国以来赵武灵王占据九原建立郡县以后,九原就一直处于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争夺的前沿。九原北靠阴山,南临黄河,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中原王朝北进的战略要地。战国以后,匈奴在北方草原地带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游牧帝国,中原王朝为抑制匈奴帝国的向南扩张在九原地区修筑长城、建立郡县、开通直道,在中原王朝强盛之时,以九原为依托不断地向北方拓地,匈奴势力在中原王朝的军事压力下不断北迁,而中原王朝衰落之时,匈奴沿阴山一线逐渐南下。由此可知,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边界并非一成不变,势力的消长正是边界变化的原因,战国至秦汉九原郡的沿革变迁不仅仅是中原王朝内政调整而产生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北徙与南下也是产生九原疆域沿革与变迁的原因之一。战国时期,为了在争霸中胜出,各国纷纷变法。赵武灵王则仿效北方游牧民族胡服骑射进行军事变革,建立骑兵部队,使其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其时赵国的周边北有中山,南有魏,东有齐,俱为强国,只有其北面为楼烦、林胡等民族部落林立,处于部落阶段,于是赵武灵王破楼烦、林胡,西北略地到九原,后在此建立郡县,移民戍边,秦汉之九原郡就来自赵之九原郡。关于赵、秦汉之九原郡的治所九原城所在一直众说纷纭,现在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内蒙古自治区临河市乌拉特前旗三顶账房古城,持此说的主要有李逸友等人,第二,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孟家梁古城,持此说的主要有王文楚等人,第三,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麻池古城,持此说的主要有郭建中等人。文章综合以上诸家的看法,倾向于第三种看法。赵国之时,九原为楼烦、林胡之地,赵武灵王开疆拓土后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赵国在此建立郡县,修筑长城,以此防御北部匈奴之南下。秦始皇统一之后,命蒙恬北逐匈奴,把九原郡的管辖范围扩大到狼山一带,匈奴不胜秦,北徙。西汉初年,中原多故,放弃了秦所占北部领土,九原郡的疆域收缩至赵国九原郡辖地,直到汉武帝之时,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重新夺回秦之北假(大约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后套乌加河以北,乌拉特前旗明安川及固阳县昆都仑河上中游河谷一带),分九原郡为五原、朔方两郡。东汉之时,国力不及西汉,光武帝以后诸帝不求边功,九原所在五原郡曾一度放弃,后虽恢复,其所管辖领地和人口亦少于西汉之时。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天下骚乱,献帝年间,放弃北部边郡,五原郡也在裁撤之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原王朝对九原的经营亦自此结束。终隋之世,九原地区都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之下,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无需城郭,也就无建置可考。但需注意的是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如北魏、东魏、西魏等,他们在入主中原之后,为防御新起的游牧民族也曾在阴山地区设防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