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代理理论指出,企业信息披露是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的主要方式,也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最主要手段,投资者往往会从公开披露的报告中获取辅助其投资决策的信息。大量研究已表明上市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可以影响投资者决策,从而进一步影响市场效率。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即报告的可读性,也就是个人投资者和分析师从金融披露报告中获取的与估值有关的信息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上市企业年报可读性与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息息相关。然而,常用的可读性衡量指标是基于英文文本演变而来,由于中英文语言特征的差异,导致了这类指标不能直接用于中文文本的衡量;因此,关于企业年报可读性的研究多立足于国外资本市场,年报可读性的高低是否会影响我国上市企业收益还未可知。常用的英文可读性衡量指标能否通过合理改造用于衡量中文年报的可读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度量中文报告的可读性是目前研究的空缺点。本文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中文年报进行文本分析,分析迷雾指数等现有可读性指标在中文年报上运用的可能性,尝试提出新的可读性指标,并探究企业年报可读性对企业股票未来表现的直接影响,为投资者和监管层提供有效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上市公司年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可读性越来越低,直观表现在年报篇幅的增加,以及迷雾指数和弗莱士-金凯德年级水平等可读性指标数值的增大,说明企业信息披露愈发全面的同时,也给投资者解读信息带来障碍,影响信息在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间的传递效率,市场信息并未完全反映在市场价格中,我国资本市场还未达有效市场;(2)企业年报可读性与企业未来股市收益正相关,即在其他条件保持一致时,企业年报可读性越低(年报越难读),则该企业下一期的股票收益更低,市场对于企业年报可读性的解读存在滞后效应,当期年报具有较差的可读性时,会通过影响信息传递效率,来影响投资者决策,这种影响存在着滞后性,会反映在企业下期的收益中;(3)提出了衡量企业信息披露报告可读性的新指标——年报总页数,其相对于传统指标(如迷雾指数等)作为可读性指标更易获取,且不受语言特征限制,具有可复制性。本研究依旧存在不足,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本文对传统可读性指标的改造只考虑了中文的语言特征,后续研究可以考虑加入不同语言使用者的阅读习惯对指标进行改造;(2)实际上,企业收益也会对年报可读性有影响,后续可以将因果关系交换,研究企业收益对企业金融披露撰写的影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