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成名以来就因为其独特的言行而頻惹争议的作家,赵建秀在美国华裔作家群落里以其才华闪耀其中。作为他的第一部小说,《唐老亚》出版当年便被<<费城询问者报>>称为“小巧精益的优秀作品”,也素来被众多研究者和评论家认为是赵建秀“亚裔感性”理念的源头。该小说通过现实与梦境双重并置,时间与空间巧妙运用,呈现了早期华裔移民对美国西部建设的贡献,并体现了以唐老亚为代表的第五代华裔美国人心理成长历程,是赵建秀文学创作观念“写作即战斗”的集中体现。对《唐老亚》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聚焦于成长主题,身份认同,影响研究和男性气质等后现代后殖民身份理论视角。本文尝试以后现代地理学者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对小说文本中存在的以唐人街和美国西部铁路为代表的地志空间,以洋泾浜英语为特征的华裔言语空间和以关公形象和华裔唐人街春节习俗为代表的文化杂糅空间的分析,探讨小说文本对于美国华裔男性形象的重建和华裔心理重构的揭示和促进作用。小说文本中对于梦境的运用,中国文学经典形象的化用体现了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中第三空间在跨文化领域中研究视角的宏观兼容性,并间接透露出作者创作宗旨,即重构美国华裔男性正确形象。本论文同时也展现了美国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间的“第三空间”寻找文化定位,恢复文化信心并勇敢对待社会偏见的努力过程。该论文一方面表明早期华裔移民历史在华裔作家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对形象重构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跨文学研究多重视角分析的可能性,为读者更好理解小说文本对于梦境代码,文化符号的化用提供了新鲜视角,也能更好理解赵建秀的作品中对于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抗争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