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奖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恰当有效的奖励对集体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幼儿园教师的奖励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它可以满足幼儿渴望以及被肯定的心理,让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因此,只有恰当的奖励才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树立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但是,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奖励常出于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幼儿的心理需求。那么,如何立足于幼儿的需要恰当地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运用奖励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以武汉市A幼儿园的大、中、小班的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六位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的奖励行为进行深入观察研究,采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真实的呈现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奖励行为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优化幼儿园教师奖励行为的策略。研究者力图通过分析教师的奖励行为,为幼儿园教师以及其他学前教育者提供借鉴。首先研究者对集体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奖励行为进行量性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奖励的总体分布、奖励的时间、奖励的形式、奖励的对象、奖励的主题。然后对集体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奖励行为进行质性分析,包括教师奖励的标准、奖励的目的以及奖励的效应。通过量性描述以及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奖励行为存在着一些问题:奖励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奖励标准缺乏明确的体系;奖励只关注了少数典型;奖励言语简单笼统,奖励形式单一。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幼儿、幼儿园、家长影响着幼儿园教师奖励行为。为提高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奖励行为,研究者认为幼儿园教师在运用奖励时应遵循的原则:公平性、针对性、具体性、回归性、适切性。基于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提高幼儿园教师奖励行为的教育策略:教师的转变:观念的改变与理论水平的提高;奖励的标准:凸显幼儿的主体性;奖励的目的:着眼于幼儿认知、情感、能力、情感的整体发展;奖励的对象:兼顾每一个幼儿;奖励言语从笼统到具体:适合幼儿身心发展;奖励方式从单一到多样:形式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