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电子灸配合普通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高流速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收集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组采用电子灸配合普通针刺;对照组采用普通艾灸配合普通针刺;两组各30例。针刺取穴:颈夹脊穴(双侧C3-5)、天柱穴(双)、后溪穴(双)、百会;艾灸取穴:风池(双)。两组每天治疗一次,每次针刺留针30min;艾灸以皮肤潮红、患者感觉温热及不灼伤为原则,每次艾灸30min。每周治疗6天,一周为一疗程,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TCD检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估。结果:1.两组治疗后TCD检查结果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2.两组治疗后TCD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比较(1)两组TCD检查结果对比:①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TCD血流Vs、Vm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的调节作用优于对照组;而PI、RI与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且两组的调节作用无差异;②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TCD血流Vs、Vm较治疗2周时均有所改善,但两组的调节作用无明显差异;而PI、RI与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且两组的调节作用无差异;(2)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对比①治疗2周后,两组间对比ECSV在总积分以及各项积分上P值均小于0.05,证明治疗2周的时间里,治疗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对CSA引起的临床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②治疗4周后,两组间ESCV总积分及各项积分对比:在眩晕程度、眩晕持续时间、眩晕频率这三项上,P值均小于0.05,证明治疗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在这两方面对CSA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其余各项P值<0.05,证明两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对CSA患者在ESCV的其余评分项目上的疗效无差异。(3)治疗后疗效评定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疗效对比无统计学差异,证明治疗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疗效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两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都能对CSA患者高流速血流起到调节作用,治疗组所选用的治疗方法起效较对照组快;且在对CSA临床症状: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日常生活工作、从总体治疗疗效、眩晕程度、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治疗组的疗法具有一定的优势。电子灸起效快,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等特点,值得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