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显著特征,其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为迅猛。199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进入实施阶段的FTA数目不过27项。截止2011年3月,通报WTO并已经实施的FTA为137个。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贸易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积极参与以WTO为主体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同时,也逐步重视区域或地区双边或多边体系的作用,大大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脚步。截至2011年7月,中国已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6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既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又具有复杂性。一方面澳大利亚在亚太地缘政治、外交以及资源和经济方面的特殊地位,与中国有明显的互补性,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助于缓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自1972年两国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长期稳定。2010年中澳双边贸易额为880.92亿美元,同比增长46.5%,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达到2.96%,其中,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272.26亿美元,同比增长31.9%,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73%;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60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4.1%,占中国进口总额的4.36%。到2010年,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第十四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与此同时,中国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出口市场。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属于西方发达国家成员,希望从自由贸易区谈判中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同时,对国内的农产品市场实行严格的进口质量安全标准,对纺织品等产业采取高关税手段进行保护。这些都成为中澳自由贸易区谈判的焦点问题。2005年4月18日两国在北京签署了《中国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启动谅解备忘录》,2011年7月5日,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已经进行了十六轮。本文运用大量最新数据不仅介绍了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贸易现状,还介绍了各自的投资现状,分析了中国和澳大利亚各自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和商品结构,并做了比较;其次,详细分析了中国和澳大利亚双边经贸现状,并结合贸易强度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RCA指数,分析两国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必要性,最后,对中国和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中澳经贸关系和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一、中国和澳大利亚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呈现出集中性和相似性特点,都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欧盟和美国;二、中国和澳大利亚双边贸易增长迅速且互补优势明显,中国向澳大利亚出口最主要的是电子产品及器材、机械设备和家具纺织产品等工业制成品,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最主要的是矿产品、贱金属和原料等初级产品;三、与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相比,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出口强度指数偏低,出口能力偏弱,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