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及经济效应分析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inya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显著特征,其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为迅猛。199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进入实施阶段的FTA数目不过27项。截止2011年3月,通报WTO并已经实施的FTA为137个。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贸易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积极参与以WTO为主体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同时,也逐步重视区域或地区双边或多边体系的作用,大大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脚步。截至2011年7月,中国已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6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既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又具有复杂性。一方面澳大利亚在亚太地缘政治、外交以及资源和经济方面的特殊地位,与中国有明显的互补性,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助于缓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自1972年两国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长期稳定。2010年中澳双边贸易额为880.92亿美元,同比增长46.5%,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达到2.96%,其中,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272.26亿美元,同比增长31.9%,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73%;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60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4.1%,占中国进口总额的4.36%。到2010年,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第十四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与此同时,中国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出口市场。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属于西方发达国家成员,希望从自由贸易区谈判中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同时,对国内的农产品市场实行严格的进口质量安全标准,对纺织品等产业采取高关税手段进行保护。这些都成为中澳自由贸易区谈判的焦点问题。2005年4月18日两国在北京签署了《中国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启动谅解备忘录》,2011年7月5日,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已经进行了十六轮。本文运用大量最新数据不仅介绍了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贸易现状,还介绍了各自的投资现状,分析了中国和澳大利亚各自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和商品结构,并做了比较;其次,详细分析了中国和澳大利亚双边经贸现状,并结合贸易强度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RCA指数,分析两国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必要性,最后,对中国和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中澳经贸关系和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一、中国和澳大利亚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呈现出集中性和相似性特点,都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欧盟和美国;二、中国和澳大利亚双边贸易增长迅速且互补优势明显,中国向澳大利亚出口最主要的是电子产品及器材、机械设备和家具纺织产品等工业制成品,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最主要的是矿产品、贱金属和原料等初级产品;三、与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相比,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出口强度指数偏低,出口能力偏弱,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其他文献
沪深300指数的推出,有利于投资者全面把握市场运行状况,也进一步为指数投资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伴随沪深300指数期货的成功推出,该指数已经成为了集投资、投机
本文在微型企业概念界定基础上,对微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并对微型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诊断的临床分析和治疗效果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84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对诊断要点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总
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以及最新的低碳经济研究成果分析研究了在既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又能减少碳排放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广西产
发展循环经济,绿色投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绿色投资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在绿色发展时代的必然要求。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建立绿色投资制度,应当从绿色投资制度、财政和金融
聚异丁烯丁二酸酯类乳化剂是将亲油性的长碳链与亲水性多元醇通过环状酸酐连接的一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其易乳化性高,能较好改善乳化炸药的稳定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季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正越来越多的被作为结构材料应用于航空和风力发电行业,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 CNTs)原位复合纤维有望制得高性能、良好电导率的纳米复合材料。本论文
本文搜集了大量关于各种混杂纤维混凝土(包括普通混杂纤维混凝土,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和不同几何尺寸的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文献,概述了国内外混杂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本文
当今社会,消费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消费品的自我判定的尺度越来越高。消费者自我需求的不断提升成就了以研究消费者的感受和需求为导向的“感性工学”。“感性工学”的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新的制取玫红酸的方法:在无溶剂的条件下,通过研磨将苯酚,草酸和催化剂混合均匀,再由微波作用,直接合成玫红酸。将产物进行了分离、提纯和表征。采用可见分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