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国运与知识分子的先锋作用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前身是春秋战国以来绵延两千余年的士大夫。作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全新世界历史背景的产物,知识分子在时代意识、知识结构、角色认同等方面都与旧式士大夫颇相径庭,特别是近代经受西方先进器物一次次正面打击的知识分子,他们面对千年变局,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救国、强国与富国的责任,以知识分子特有的方式为国家的衰败摇旗呐喊,甚至以牺牲自身来挽救行将危亡的国运。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知识分子基本摆脱了君统和道统的双重负担,不再以“忠君事亲”、“代圣贤立言”为行事作文准则,其生活路径也大体走出了“学优登仕”故辙。接受了现代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各有其专业领域,其中一些人在学术天地足以与国际同行并驾齐驱,不乏文化大师级人物,他们在文化重建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然而,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作为自觉不自觉的士大夫传人,又往往或显或隐、或深或浅地保有士大夫的品格一“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抱道忤时”的忧患意识,“经世致用”的认知取向,以及与政治和权力割不断的联系性。由于这些品格的作用力,加之客观环境的挤兑--如内忧外患的中国竞摆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以致相当比例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不是走进书斋、实验室潜心于文化重建,而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以文化人和社会良知体现者的双重角色,投身民族救亡、社会变革、大众启蒙事业。与此同时,一批最活跃的知识分子则成为近现代中国历次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活动家、领袖人物,还有更多的知识分子则响应革命前驱的“将令”,使自己所从事的文化工作隶属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成为其工具与武器。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党在知识分子阶级成分划分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知识分子遭受了近二十年的不公正的待遇,打击与迫害程度之深达到了极致,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知识分子还继续承担着自己的使命,使得国家的科学技术进程没有完全中断。文革结束以后,知识分子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有了更加宽松的环境,生活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将会的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本文包括导言和正文九章,主要内容如下: 导言阐述了知识分子的研究现状、定义及其历史作用、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创新与不足等问题。 第一章研究鸦片战争时期的知识分子。首先论述了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面对千年大变局所作出的反应。分析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启迪下提出的一系列主张,着重强调了他们为了改变清政府日渐危亡的局面而作出的不懈努力与探索,进一步概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特点。 第二章研究了太平天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主要研究了洪秀全对理想天国的尝试与探索,并分析了这种绝对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的原因。接着论述了洪仁玕试图发展资本主义的理想与主张。最后总结了太平天国时期知识分子在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的时期所提出的主张以及所做的努力不可能实现的原因。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早期改良派与维新运动时期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而作出的种种努力,并论述了他们从其器物到制度层面的不断探索,进一步探讨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总体特征,阐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所起到的作用。 第四章研究了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首先论述了清政府在培养人才方面所做的应急措施,又对清末考试制度和学制做了概括性的论述,重点研究了孙中山等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革命主张与实践。 第五章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研究了五四新文化时期知识分子做起的历史作用,并对这一时期知识分子产生的背景做了深层次的探讨,阐述了五四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六章论述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特点和贡献,并将傅斯年和陈寅恪作为典型,说明了在国家面临灭亡时刻知识分子共度国难的爱国精神。 第七章和第八章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阐述了知识分子在建国前三十年所经受的种种遭遇,分析了产生这种极不正常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概括了知识分子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仍然不忘为国家和社会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最后一章论述了文革结束后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所作出的努力,并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进行了论述,着重阐述了知识分子在新的时期所起到的和将要起到的重大作用。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整体性论述,再次论述了知识分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他文献
阿尔克迈翁家族作为雅典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贵族家族,影响力涉及城邦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对该家族在城邦政治作用的再现,试图说明贵族斗争与雅典民主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古代礼仪中,婚礼被看作“礼之本也”。《仪礼·士昏礼》最早记载了我国古代完整的婚礼仪节,但其内容的可信度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搜集整理《左传》中所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