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我国主要的海产经济贝类之一。尤其是近些年来,菲律宾蛤仔的养殖密度以及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在贝类养殖业中已经占有了很大比重。菲律宾蛤仔属于滤食性双壳贝类,它们通过过滤大量细小的颗粒物质进行摄食,通过排尿过程和排粪过程将废物排泄出来。本文主要对菲律宾蛤仔的可溶性氮排泄以及生物沉积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了不同壳长、不同温度、不同摄食水平以及不同光照条件下菲律宾蛤仔的可溶物排泄。另外,在青岛小麦岛实验基地进行了菲律宾蛤仔的生物沉积的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壳长以及不同温度范围内菲律宾蛤仔的生物沉积。进一步测定了生物沉积物(粪便和假粪)中的有机质、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生物硅的含量。通过以上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
一、1.在五种实验温度下,对不同壳长的菲律宾蛤仔可溶物排泄中的氨氮和尿素氮进行了研究。以壳长(L∶cm)为自变量,对氨氮(V<,N>∶μg/g·h)和尿素氮(V<,u>∶μg/g·h)排泄率进行回归运算。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的氨氮和尿素氮的排泄率与壳长的关系满足幂函数关系,即y=aL。实验结果还表明,随壳长的增加,排氨率和排尿素率均呈降低的趋势。在实验菲律宾蛤仔壳长最小时,排氨率和排尿素率最大,而当壳长最大时,其排泄率最小。经ANOVA检验,壳长对菲律宾蛤仔的排氨率和排尿素率影响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菲律宾蛤仔的12小时排泄实验表明,随时间的推移,菲律宾蛤仔的氮排泄率成降低的趋势。
2.对不同水温条件下可溶物排泄中的氨氮和尿素氮进行了研究。经ANOVA检验,水温对蛤仔排氨率和排尿素率影响已达极显著水平(p<0.01)。并且,随水温的增加排氨率呈增加的趋势,21℃时达到最大。之后,随水温增加,排氨率下降。水温对尿素的影响也有同样的趋势。
3.对饥饿状态以及摄食状态下的蛤仔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饥饿状态下蛤仔氨氮排泄率明显比摄食状态低。经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对尿素氮排泄率在两种摄食条件下进行比较发现,温度为21、25.5℃时,摄食状态排尿素率明显比饥饿状态高,呈极显著水平(p<0.01)。在12、16.5以及31℃条件下两者的差异并不明显(p>0.05)。
4.通过对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蛤仔的排泄率进行了比较,在12、16.5、21℃时,光照和黑暗条件对排氨率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只有在12℃时,光照条件下排氨率明显高于黑暗条件,在16.5和21℃时黑暗条件下排氨率均高于光照条件。在25.5和31℃时,差异不明显(p>0.05)。
在21、25.5℃条件下,光照和黑暗条件对排尿素率影响差异呈极显著水平(p<0.01),黑暗条件排尿素率比光照条件明显要高,而在12、16.5和31℃条件下,差异不明显(p>0.05)。
5.在盐度13.7~38.5范围内的六个盐度条件下,排氨率在盐度22.8达到最大,低于22.8或者高于22.8其排氨率都呈下降趋势。排尿素率在盐度为28.1时达到最大。盐度低于28.1或者高于28.1排尿素率都下降。而当盐度低于18.9或者高于33.3时其排泄尿素率又逐渐升高。
二、利用flow-through 系统对菲律宾蛤仔进行生物沉积物(包括粪便和假粪)的收集,海水温度范围为10.1℃~230℃。结果表明:在此实验期间,壳长21.8~44.0mm的菲律宾蛤仔随壳长的增加生物沉积速率从平均2082mg/ind·d.(或17.5mg/g·d)变化为6.15mg/ind·d(或8.74mg/g·d)。大个体生物沉积速率要高于小个体生物沉积速率,而单位软体干重所对应的生物沉积速率正好相反。在此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菲律宾蛤仔的生物沉积率逐渐增大。
对生物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及生物硅进行了测定。实验测定结果为:有机质含量占到生物沉积干重的28﹪~57﹪;生物沉积中有机碳的含量大约为10﹪~37﹪;总氮的含量为34.7±16.3mg/g,总磷含量为3.68+0.670mg/g;生物硅含量为1.90~6066 m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