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位居中国内陆西北边陲地带,交通素来不便,工矿业亦不发达。同时,政府对此地向来投资力度也不大,陕西同官县虽蕴藏有丰富之煤矿资源,但又因其本身组织经营管理不善,生产技术落后,工人工作环境差,时间长,流动性大等重要原因,使得战前陕西同官县的煤矿业并未得到大幅度有效的开采,发展举步维艰,经济效益低下。抗战的爆发,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给位居边陲的陕西同官县煤矿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一方面是因为国民政府确立了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大后方工业中心的地位。随着战略地位的凸显以及深受开发西北潮流的影响,且煤炭作为战时重要的物资,其需求与日俱增,为了保障战时需煤,省政府不仅在技术给予援助,同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在资金上给予帮助,使得同官县煤矿业在战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东北、华东、华北等各主要产煤地相继沦陷后,国民政府为保全前线工业免受毁坏以及为支持后方工业的发展,以利持久抗战,随即将前线工业企业和人口迁往西北、西南等地,使得煤炭市场空前扩大。由于资金的投入和技术上的革新,抗战前期同官县的煤矿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经营管理制度相对战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初具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包工制度流弊至深。二,煤炭产销量的大幅度增加。三,生产技术的进步。各矿为增加煤的产量,积极的购置机械设备,同时,省政府也为各矿的发展提供了一些便利,如给各矿暂时的借用机器设备。动力设备上的投入,使得工人的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增加了煤的产量,这有利地保障战时的军需和民用,对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战后期,即在1943年后,由于各矿矿业纠纷的频繁出现和无力解决、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限价政策、不合理的税收政策、资金的缺乏、机器购置的不易等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同官县煤矿业开始走向衰落,生产日益萎缩。煤矿业发生危机,不仅严重的影响到了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因此,为改变这种困境,政府与矿方都作出了大量艰难的努力,如收购存煤、适当提高商煤售价、发放工业贷款、改善运输以及暂缓归还借用机器设备等众多措施。但这些政策仅仅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挽救日益严重的矿业危机。战时同官县煤矿业的有力开发,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为各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燃料,同时又保障了战时铁路的基本运输能力,在军事上支持了抗战。同时,也促进了全国及陕西工业布局渐趋合理、促进同官县城镇化的发展、安插了流亡,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区域间的联络,带动陕西教育的发展及冲击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巨大的影响。抗战胜利后,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和迁陕工厂的大量东迁,陕西也失去了大后方工业重心的重要位置。经济重心又再次回到东部,国民政府实行紧缩政策,停止对民营矿业的资助。因此,战时靠政府协助而发展起来的矿业,又再度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