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广泛联系农村地区,到减缓“民工潮”社会压力,再到带动“三农”领域发展,我国小城镇所发挥的价值也跟随城镇化的深入而逐渐提升,成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我国小城镇在类型、规模、所处城镇化阶段等方面千差万别。从小城镇发展动力上来看,传统的小城镇通过连接农村来提供商贸服务功能,工业型小城镇通过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提供产业带动功能,城郊型小城镇通过承接大城市外溢提供疏散功能,旅游型小城镇通过开发自然风景资源提供游憩功能,小城镇这一概念的丰富性决定了在研究中不能将其一概而论。“几个村庄凝聚成可自给自足城邦之时,便是城市形成之时。其初衷是为了生存,其持续动力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1,亚里士多德这一本源性的阐述解释了城市存在的本质,而城市因规模过大产生负面效应的时候,便会有居民考虑离开大城市。目前,城镇化率较高的大城市在空间上正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掘,城市中心城区边界扩张并涵盖郊区的速度逐渐放缓,大城市之于其周边小城镇的空间关系也由吞并向各自独立转变。这些未被内化为城市中心区的小城镇在发展动能上面临着被动增长推力减少和主动发展经验不足的挑战,在空间上面临着空间发展分散、设施不够均好、城乡二元分化等问题。本论文正是以大城市周边这一地理区位共性入手,探寻该类小城镇所面临的问题,并在研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空间发展策略。为了明晰我国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发展状态,本研究采取了问卷和实地踏勘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并系统盘点我国小城镇因毗邻大城市,而出现的无序、分散的典型空间特征。并通过遥感数据揭示背后的空间形态原因,包含组团不紧凑导致服务设施效率低下、土地所有权差异诱发“贴边”建设、管控引导不够致使组团缺乏协同、城乡观念差异分化造成居民生活空间分化。为提高策略制定的针对性和可实施性,本研究采取了指标选取、体系构建、赋值研究的方法,将重点、难点进行析出。最终,提出了四大空间发展策略:一、转变空间发展思路,镇、村统筹考虑;二、面向实施管理,宏观目标和发展路径并重;三、倡导价值观的多元化,塑造和谐共融的城乡风貌;四、注重历史记忆的传承,强化居民归属感。在实证研究上选取天津市北辰区青光镇,在研究该镇自1984年以来的空间演进规律后,进行了四大空间发展策略的适用性分析,最后在国土资源评价、空间结构、生态网络、组团结局、公共空间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策略。期望通过本研究为当下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空间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