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述异与因异求同——浅析明末清初心学与“西学”之关联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kjkf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同异之辨的角度来探讨明末清初心学与“西学”之间的关联,认为心学在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对撞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心学使得徐光启等儒士不囿于成见,对“西学”具有敏感和包容的能力,心学影响下的儒士对基督教的反映成为利玛窦传教策略实施、调整的标准,利玛窦注意满足儒士心态,与儒士形成互动,最终以同述异成为较为固定的传教模式,所以,心学对于利氏以同述异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中介作用。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利玛窦以同述异。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入华传入的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一种差异,这种差异如何才能为当时的中国人所接受?利玛窦采取以同述异的方式,具体来说,利氏以基督教作为儒家的本源,在此前提下才有耶儒之“同”,此“同”只是同于本源,实际上是有差异的,“真同”的标准是同于基督教,要实现其所谓“真同”就必须排除儒学当中与基督教相冲突的核心差异,达到与基督教同一。利氏从两方面排除差异,一方面采取同的形式、以同的名义,在对儒家经典予以基督教的诠释中使儒家词汇、术语、命题等核心意义发生合于基督教目的的替变,以“普遍性”的基督教置换儒家,把中国文化归入基督教的本源之下,另一方面,对于儒家当中与基督教有明显冲突之处则予以直接驳斥。 为什么有些儒士会对“西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乃至接受基督教?本文第二部分探讨心学对于儒士在回应“西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认为这些儒士在心学背景下面对“西学”时表现出因异求同,以求同为指归,以异为途径,并非要消除差异,反而是要彰显差异,无差异就无所谓同,同始终伴随着差异,正是因为有差异所以才求同,因异求同实际上是面对“西学”差异时表现出来的“敏感”。 基督教与心学的同异观有很大区别,表现在入教儒士身上就是他们在同异观上持双重标准,文中第三部分对此加以剖析。 本文第四部分重新对利玛窦以同述异传教模式形成发展的过程加以考察,从而见出心学对利玛窦传教也起到了间接影响。 最后,本文选取“教中三柱石”之一的徐光启作为研究个案,来具体探讨明末清初心学与“西学”所发生的关联。
其他文献
齐官玺内容丰富,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近年来,随着战国文字研究的热潮不断高涨,有关齐官玺研究的论着如雨后春笋般问世。  本文尽量收集
本文论述了道教文化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  从道家和道教的关系以及道教的发展历史来看,道士的山林活动推动了山水诗的发展。尤其是到了唐朝,道教信仰神仙的性质发生了悄悄的
陶艺家未必出在景德镇,就像紫砂大师并非要从宜兴走出。身居闹市的上海东华大学教授赵强就是一位陶艺家,他的大型作品早就进入建筑和公共空间,成为现代陶艺和建筑环境融合的典范。同时,赵强本着推动陶艺进入人们日常空间的追求,也积极进行生活器物的设计与制作,而作为纯粹观赏的陶艺作品也成了他美学理念的忠实体现。这几天,一个名为《墨韵·禅心》的赵强个人陶艺作品展正在溧阳路111号虹口创意园陶瓷后援会展出,数十件打
本文从道家自然精神出发,并以此为研究视角来观照《红楼梦》,在综合运用生存论哲学、美学和园林学等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探求道家自然精神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来挖掘大观园理想最
本文对文学作品的重新定义魔幻现实主义进行了研究。文章对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说进行了改造,重新定位了“世界”和“读者”,再以此为阐释框架,分别从作家与作品、作品与世界和作
旧教材第三单元新教材第四单元调整方式课题1:水的组成课题1:爱护水资源课题顺序调整;将《分子原子》放到《物质构成的奥秘》中,把《化学式与化合价》放到本课题;将氢气调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