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汉语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为根本目的,而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活动大多是通过问答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成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来刺激学生言语反应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个课堂提问,都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为学生制造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汉语输出,引导学生自然地融入汉语环境并掌握汉语,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马来西亚国际汉语教师一般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汉语教学,教师提问虽作为重要的教学行为之一,但却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研究以考察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对汉语课堂教学的影响为目的,以一位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汉语教师以及他的马来学生(母语非汉语)为观察样本,从中发掘问题、建立假设,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实验于本人在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汉语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找出适合马来西亚国际汉语课堂教学的提问模式。本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主要分成三个阶段:一、课堂观察阶段---研究者从提问类型、提问形式、等待时间、问题的分配情况以及学生的反应五个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初级阶段的国际汉语课堂上,展示型问题的比例大于参考型问题,教师多以是非形式问句进行提问,教师提问后不给予等待时间,教师比较倾向于指定学生回答。研究者反思后提出假设:老师提问后不提供等待时间,是学生回答正确率不高以及话语输出量不足的主要原因。二、教学设计阶段---研究者根据以上假设,以自身教学实践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有关等待时间研究的教学设计。三、实验教学阶段---在进行“以等待时间的提问策略来提高学生回答水平”的行动研究中,通过不断地观察与分析,实验、反思与再实验的实践活动。本研究取得的结论为:(一)等待时间1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比例、丰富学生输出的语言、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二)等待时间2不适用于初级阶段的汉语课堂教学。最后研究者根据行动研究的结果对马来西亚的国际汉语教师提出了自己在课堂提问方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