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aO-P<,2>O<,5>-SiO<,2>系统生物活性玻璃材料是一类新型的医用生物活性材料,可用于制备骨修复体及骨组织工程支架.为了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生物活性和降解性能,该研究采用微乳液法制备CaO-P<,2>O<,5>-SiO<,2>系统生物活性纳米粉体,用作骨修复部件及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基本原料.利用TEM、IR、FTIR、SEM/EDX、XRD、BET、DSC/TG等各种测试方法和体外模拟实验方法对纳米生物玻璃的微观结构、生物矿化性能和可降解性能进行研究探讨,并同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进行了比较.对W/O型微乳体系稳定性研究表明,当σ=1.2(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γ值(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选择在4~10之间、温度在25℃的条件下,能够制备出有较宽的均匀稳定W/O型微乳单项区的Triton X-100/正辛醇/环己烷/水的微乳体系.在微乳液系统稳定的条件下,生物玻璃粒子粒径尺寸可通过调节γ(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ω(水与醇盐的摩尔比)控制.在保持ω不变的条件下,随着γ的增大,样品比表面积减小,粒径有所增大;而在保持γ不变的条件下,ω增大,样品比表面积增大,粒径随之减小.在γ=6,ω=8的条件下,可制得平均粒径为25nm的球形生物玻璃纳米粒子.微乳法制备的生物玻璃纳米粉体和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生物玻璃粉体在模拟生理溶液(SBF)中浸泡,均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矿化性能.生物玻璃纳米粉体在37℃的SBF溶液中恒温反应4小时,材料表面生成无定形态磷酸盐;反应8小时,无定形态磷酸盐晶化成网枝状的HCA微晶,并基本覆盖材料表面.以生物玻璃纳米粉体为原材料制备的生物玻璃块状材料在模拟体液中浸泡35天后,试样失重率达到10.50﹪,表明材料在SBF溶液中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FTIR、XRD和SEM等发现块状样品在SBF溶液浸泡过程中表面有低结晶态的HCA生成,说明材料在降解过程中掺杂有矿化过程.以溶胶-凝胶生物玻璃粉体为原料制备的块状样品在SBF溶液浸泡过程中没有重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