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师”现象的科技文化审视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hise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物质文明发达程度越来越高,但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文明进步相对较为缓慢,以至于“大师”现象数见不鲜,封建迷信思想有所抬头。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价值观冲突愈演愈烈,在这个风口浪尖仍有“大师”为害一方,对于国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显然百害而无一利。研究“大师”现象的成因,有助于明确真伪大师之间的界限,弘扬科学精神,客观上也有利于真正大师的产生。  “大师”问题不单单是封建迷信问题或是伪科学问题,它的产生既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条件,也有更深层次的科技文化原因。我国重实用、轻理性的科技传统,公众科技素养偏低,科技规范式微,科学精神缺失等,是造成“大师”现象的科技文化因素。要矫治我国的“大师”现象,必须树立理性的科技价值观;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公众科技素养;恪守科学道德,遵守科技规范;弘扬科学精神,铲除迷信土壤。科技是发展经济的关键,科技文化是识别“大师”现象的“照妖镜”。科技文化繁荣昌盛、深入人心之时,就是“大师”现象在我国社会中销声匿迹之日。  相对古代而言,当代“大师”们往往更注重包装自己,他们的骗术围绕着一系列“权威”的头衔和博人眼球的特异功能展开,相较以往更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本文旨在通过“大师”起底,挖掘在其背后凸显的科学精神缺失和科技文化凋敝。所以本文的切入点不拘泥于对于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批判,更是希望通过横向以及纵向对比,深入研究“大师”现象的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对“大师”现象的批判,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为构建更为良好的科技规范与提升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扫清障碍。
其他文献
时装表演作为一种服装动态展示的形式,自产生以来经过了六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时至今同,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寓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皮尔卡丹先生将时装表演这种舞台表
安迪·沃霍尔作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其艺术观念和艺术作品是整个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缩影,深刻反映了当下流行的审美文化,因此对安迪·沃霍尔的研究不应只是对其艺术作品进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现代工业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许多学者将目光转向了生态学,生态社会主义经历了70年代的萌芽时期,80年代的发展时期到90年代的成熟时期,岩佐茂的《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