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不仅在诗歌创作、诗歌翻译和比较文学研究三方面取得了卓然不斐的成就,在比较诗学理论和批评实践方面更是颇有建树,因而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叶维廉将比较文学的批评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不管是对古典文学的批评,还是对现代文学的评论,他都能够借助现代哲学、美学与历史的视角,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研究,抛开了之前“以一种模子去套另一种模子”的做法,另寻起点,将比较的双方深植于各自的历史文化境域中,进行寻根式的追溯,以“同异全识”、“互照互识”的方法,探求中西诗学在某些层面上的“差异”与“汇通”之点。为建构起这一理论体系,叶维廉根据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及刘若愚对此问题的阐述,将世界、作者、作品、读者间的关系阐释得更为明晰和深刻,认为这一循环是一个动态和开放的过程,并且要求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审美的烛照。循此主旨,笔者试图以叶维廉“传释”的本意——作者传意、读者释意及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动态的运作过程为主脉,来把握叶维廉的传释理论及其特色。
根据叶维廉的文学理论架构图,一部作品的形成,与作者观感的世界、作品、承受作品的读者及作者所用以运思表达、作品所以之成形体现、读者所依赖来了解作品的语言领域这五个必不可少的据点,存在着密不可分、互依互联的关系。与这一传释过程的逻辑关联相一致,论文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作者观感世界的程式及将其体悟形诸文字时的反思。这一过程是通过对叶维廉在比照中西历史、文化、语言等差异的前提下,寻求两者间汇通之可能性理论的研究来完成的。二、探讨作品意义的生成、确立之可能性及读者接受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这又是通过论述叶维廉融合西方阐释学及接受美学的理论,并将之与中国古典诗学中的相关论点进行对比,以探寻两者对话之交接点的运思来展开的。在整个传释的进程中,叶维廉始终都将烛照的对象置于特定历史文化的境域之下,从而达至他历史与美学全然汇通的比较诗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