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利分析的区块链技术发展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hiy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块链技术自诞生以来就广受关注,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后已初步形成国际化的竞争态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共同博弈,只有清楚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现状,认识到我国与其他国家各自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推进区块链技术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因此,对全球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情报分析,其结果对于我国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以区块链技术对应的专利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德温特创新索引获得2010到2019年十年的全球区块链专利相关数据,并从专利的数字属性和文字属性两个方面出发,使用文献计量方法和主题模型方法对专利数据进行分析,探究本国及世界其他各国的区块链技术发展近况。其中,使用文献计量方法获得区块链技术专利的各国年度申请数量、生命周期、专利权人、IPC分类和专利质量等竞争性情报,对平均专利被引次数这一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改良,以引用次数较多的高质量专利为统计基础,进而提出平均高质量专利被引次数这一概念,使得质量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主题模型方法使用LDA模型对全球区块链技术的研究热点进行识别,将研究强度排在前十的部分作为热点主题,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获取各热点主题在过去十年间研究强度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区块链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其技术应用大多集中物理和电学两个领域,还未与其他领域进行深度结合,我国在专利的数量上位于首位,远超美国和韩国等发达国家,但在专利的质量上不尽如人意,距离美韩等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目前,该技术研究的热点主题包括信息生成、分布式计算系统、共识机制、数据存储、系统模块、电子投票、密码学相关、网络通信、智能合约、身份认证等十个方面,在这些主题中,数据存储、电子投票和智能合约的研究强度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信息生成、系统模块和身份认证的研究强度则正处于下降之中,分布式计算系统、共识机制、密码学相关和网络通信等其余主题仍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为促进我国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分别提出合理建议,在国家层面,需加强区块链研究力量,形成技术创新优势;加快区块链实际应用,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区块链专利质量,重视国外专利布局;在企业层面,要加强信息利用,提升竞争意识;紧跟技术热点,保持发展活力;重视强强联合,加强合作研发。
其他文献
随着智能设备的便携化和微型化,很多传统的人机交互设备,比如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已经不适合在智能设备上使用。为了解决人机交互方法便携性和便利性问题,很多新的人机交互方
Al-In偏晶合金是一种具有良好软磁性的合金,其低矫顽力的特性使得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电机、变压器等原件设备的电芯。但其材料的优良组织特性仅在弥散相均匀分布的凝固组织中才得以体现,而偏晶合金在凝固至组元难混溶区间时将分解为两个难混溶的液相,极易造成偏晶合金产生严重的偏析甚至出现两相分层等现象,极大的限制了该类偏晶合金的研究与发展。本文选取Al-In偏晶合金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无重力、常规重力、稳恒磁场
近几年,三价碘化物乙炔基苯并碘噁酮(Ethynyl-1,2-benziodoxol-3(1H)-one s,缩写EBXs)试剂(λ3-碘试剂)作为亲电子试剂广泛用于有机合成。本论文第一章综述了EBXs试剂在有机合成中
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对于石油的需求也不断攀升,同时石油所引起的污染问题也引起了人类的广泛关注。废弃油基泥浆是油田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含有石油类物
内酯类化合物是合成药物、染料和农药的重要中间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环内酯可以通过环酮类化合物发生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而得到。因此探究新型高效的环酮的Baeyer-Vi
近些年来我国内河航运量逐步增加,水运枢纽的通航能力已渐近饱和,大量的船闸新建或扩建工程已动工或处于筹备论证阶段。由于项目建设用地紧张,相当一部分多线船闸建设需要紧
风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可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由于海上风资源储量丰富,风质量更好,风电开发必将从陆上逐渐走向海上,并且从浅海逐渐走向深海,风机的支撑基础也将从固定式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对我院910例脑卒中患者中54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
本文主要研究离散植物种群模型、连续SEIRS传染病模型和含有两种病毒的SEIRS传染病模型的基本再生数,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介基本再生数的背景和本文的主要工作.第二章建立了
人群计数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监控系统部署的迅速扩张,对系统自动进行分析识别的技术需求日益强烈。目前大多数已有方法都利用单个相机从特定角度拍摄的图像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