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肠神经胶质细胞(Enteric gliacells,EGCs)在体外循环致肠屏障损伤中的变化特点,进而探讨α7nAchR激动剂对体外循环大鼠EGCs的影响与可能机制。方法:选择成年清洁SD大鼠96只,400~500g,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体外循环(CPB)组(C组)、PHA568487+体外循环(CPB)组(P组)、MLA(Methyllycaconitine)+PHA568487+体外循环(CPB)组(M组),每组按各采血时相点分为4个亚组,每一亚组6只大鼠。实验大鼠术前禁食6h,不禁水,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300mg/kg)。S组麻醉后经左股动脉、尾动脉、右股静脉及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C组麻醉置管后建立体外循环(CPB)模型,维持时间为1小时;P组麻醉置管并给予PHA568487(0.8mg/kg)腹腔注射30min后建立体外循环(CPB)模型;M组麻醉置管并给予PHA568487(0.8mg/kg)腹腔注射,30min后再给予MLA(6mg/kg)腹腔注射,并建立体外循环(CPB)模型。随后各实验组分别在CPB开始时(T0)、CPB60min(T1)、停CPB后2h(T2)、停CPB后6h(T3)时间点于右颈内静脉采集血液标本,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气分析结果,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乳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变化;分别于各时间点脊椎脱臼法处死实验大鼠后取空、回肠组织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形态学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及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钙结合蛋白(S-100)的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CPB后EGCs的变化。统计学分析与处理可利用SPSS19.0软件,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组间比较,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用于组内比较,当p<0.05时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鼠肠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各组大鼠肠粘膜组织切片均选取T2时间点进行比较。光镜下HE染色显示,S组肠粘膜未见明显改变;C组肠粘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绒毛缩短,肠粘膜出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P组和M组肠粘膜损伤均减轻,P组损伤最轻,仅有轻度肠粘膜腺体扩张,肠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少量炎性细胞释放。2.血清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与S组比较,C组、P组和M组大鼠血清IL-6和TNF-α水平在T1~T3时间点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P组和M组大鼠血清IL-6和TNF-α水平在T1~T3时间点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M组大鼠血清IL-6和TNF-α水平在T1~T3时间点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D-乳酸和I-FABP水平的变化与S组比较,C组、P组和M组大鼠血清D-乳酸和I-FABP水平在T1~T3时间点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P组和M组大鼠血清D-乳酸和I-FABP水平在T1~T3时间点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M组大鼠血清D-乳酸和I-FABP水平在T1~T3时间点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表达的变化与S组比较,C组、P组和M组大鼠肠上皮ZO-1和occludin表达在T1~T3时间点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P组和M组大鼠肠上皮ZO-1和occludin表达在T1~T3时间点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M组大鼠肠上皮ZO-1和occludin表达在T1~T3时间点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与S组比较,C组、P组和M组大鼠肠上皮GFAP表达在T1~T3时间点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P组和M组大鼠肠上皮GFAP表达在T1~T3时间点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M组大鼠肠上皮GFAP表达在T1~T3时间点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钙结合蛋白S-100表达的变化与S组比较,C组、P组和M组肠组织S-100蛋白表达在T1~T3时间点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P组和M组肠组织S-100蛋白表达在T1~T3时间点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M组肠组织S-100表达在T1~T3时间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免疫组化法检测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各组大鼠GFAP阳性表达结果均选取T2时间点进行比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FAP存在于大鼠回肠组织的肠神经胶质细胞中,被染成棕褐色的颗粒为GFAP阳性表达的细胞。与S组比较,C组、P组和M组大鼠GFAP阳性均增加;与C组比较,P组和M组大鼠GFAP阳性均增加;与P组比较,M组大鼠GFAP阳性降低。结论:1.体外循环可影响肠神经胶质细胞(EGCs)的活性,下调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致肠屏障发生损伤;2.α7nAchR激动剂可能通过激活肠神经胶质细胞(EGCs)和抑制炎症反应,在体外循环促发肠屏障损伤中发挥重要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