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核心家系孤独症患儿父母情绪研究 目的: 通过对儿童维度、家庭维度、父母自身维度等多角度探索患儿父母亲抑郁焦虑情绪的原因。 方法: 本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对361名孤独症患儿父母的抑郁焦虑情绪问题进行研究,以345名正常健康儿童父母作为对照。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来检查孤独症患儿父母的抑郁、焦虑情绪,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来检查孤独症患儿父母的人格特征,使用父母压力指数(PSI)来检查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养育压力,使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来检查患儿的症状严重程度、行为特征,并加上一般情况调查表检查患儿性别、年龄、个人史、既往史及父母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等。 结果: 孤独症患儿父母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焦虑情绪更为明显。经过生活事件分层后结果不变。在临床初步筛查出的抑郁障碍人群中,孤独症患儿父母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父母,抑郁严重程度也高于对照组。而在焦虑障碍中并无显著差异。孤独症患儿父母的人格特征与对照组父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以内向情绪不稳定为特征。孤独症患儿父母的父母养育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父母,而且在父母压力指数(PSI)的儿童方面、父母方面、总分及十三个分量表方面都有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发现,孤独症患儿父母的抑郁焦虑情绪主要与内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等人格特征,父母压力指数(PSi)中的儿童方面、父母方面、总分及十三个分量表方面,配偶的抑郁焦虑情绪,儿童的症状严重程度及行为特征,自身的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有关系。进一步以上述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抑郁焦虑情绪作为因变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内向性和父母压力指数总分及分量表、配偶的抑郁焦虑情绪等纳入了回归方程。 结论: 孤独症患儿父母的抑郁焦虑情绪主要受父母本身的人格特征——内向及情绪不稳定的影响。 第二部分孤独症患儿易感基因的筛查 目的: 研究突触通路相关基因,CNTNAP2和FOXP1在汉族孤独症患儿核心家系中的外显子突变,并进行初步的功能预测。 方法: 对288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少门诊确诊的孤独症患儿及生物学父母进行CNTNAP2和FOXP1外显子区域进行基因测序和拷贝数变异(CNV)检测。以复旦大学健康大学生384例作为突变筛查的对照组。对于所检测出来的阳性结果,使用POLYPHEN及PROVEAN&SIFT等软件进行功能预测,对突变位点进行蛋白保守性分析,功能域推断等。并结合孤独症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在7名患儿的CNTNAP2基因外显子区域共发现6个错义突变,包括G61S,I172T,R286Q,R734C,A747T和R1016Q,均遗传自父亲或者母亲;在4名患儿的FOXP1基因外显子区域发现4个错义突变,包括P42S,H53Q,L68R和M590V,均遗传自父亲或者母亲。而在拷贝数变异检测中,两个基因均为阴性结果。通过功能预测发现,FOXP1的四个罕见突变可能不会对FOXP1编码蛋白产生重要影响,而CNTNAP2基因的G61S,R286Q,R734C,A747T突变对CNTNAP2基因编码蛋白会产生功能上的影响。其中,携带有R734C突变的孤独症患儿,其临床症状明显严重于本研究群体的一般水平,特别是在语言发育方面 结论: 汉族人群中,FOXP1基因可能不是孤独症的致病基因。而CNTNAP2基因外显子区域的四个点突变,可能会对孤独症的发病造成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