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陆相有机碳同位素演变及碳释放过程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hicahg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不仅导致海-陆相生态系统的崩溃,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环境异常事件。大规模的碳释放所导致的全球碳循环异常是其中最为显著的环境恶化事件之一,主要表现为全球碳同位素负偏以及古大气CO2浓度(pCO2)的激增。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陆相地层记录的研究是全面认识碳循环异常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研究从陆相地层记录的陆相有机碳同位素出发,开展陆相全岩和C3植物有机碳同位素工作,揭示其完整的演变过程,然后尝试与海相碳同位素对比,搭建海-陆相碳同位素化学地层对比框架。基于此,采用C3植物有机碳同位素新指标重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气CO2浓度连续变化过程。最后在高分辨率碳同位素和pCO2数据基础上,借助地球系统模型开展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碳释放过程的数值模拟工作,尝试揭示碳释放的具体过程,包括碳来源类型、碳释放速率和释放总量。为揭示二叠纪-三叠之交陆相有机碳同位素演变过程,本文选取黔西滇东近海陆相与海陆过渡相沉积区和华北内陆相沉积区开展陆相有机碳同位素工作。黔西滇东地区4条剖面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陆相全岩有机碳同位素(δ13CTOC)和C3植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p)曲线(包括植物角质层和木质碎屑)都表现为4阶段的负偏模式:晚二叠世宣威组中植物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十分稳定,大约在?25‰左右,属于负偏前的稳定阶段(pre-CIE);卡以头组底部为负偏启动阶段(onset of CIE),碳同位素开始出现负偏,峰值可达?32‰,负偏幅度约?7‰,并伴随着晚二叠世大羽羊齿植物群和煤层的消失;卡以头组的碳同位素组成整体处于长期低值的平台阶段(CIE body);到了卡以头组顶部或东川组的恢复阶段(post-CIE),碳同位素组成开始逐渐正偏,在?28‰至?26‰内波动。华北地区3条剖面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陆相δ13CTOC曲线整体上同样表现为4阶段负偏模式:孙家沟组下部的δ13CTOC处于负偏前的稳定阶段;孙家沟组下-中部界线大致为负偏启动阶段,碳同位素组成整体从?22‰~?23‰快速下降至?25‰至?26‰,负偏幅度约?2‰至?3‰,并伴随着华北地区Pseudovoltzia-Germatopteris植物组合的灭绝;碳同位素组成在孙家沟组中部处于长期低值的平台阶段;到了孙家沟组上部的恢复阶段(post-CIE),碳同位素组成开始逐渐正偏。通过与全球其他地区陆相有机碳同位素曲线的对比,发现该4阶段负偏模式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陆相有机碳同位素演变的基本特征。此外,来自全球5大区域的10条高分辨率海相碳酸盐岩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数据汇总成的高分辨率全球海相δ13Ccarb曲线,同样呈现为4阶段负偏模式。综上,基于海-陆相碳同位素相同的4阶段负偏模式和已报道的生物地层学数据,本文搭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不同陆相沉积区间的有机碳同位素化学地层对比新方案,并建立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陆相碳同位素化学地层对比框架,同时也表明黔西滇东和华北地区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可能分别位于卡以头组下部和孙家沟组中部,与生物地层确定的界线位置一致。此外,这套对比框架还揭示出黔西滇东地区大羽羊齿植物群和华北地区松柏类植物群的灭绝很可能要早于海相生物灭绝时间。在高分辨率的海-陆相碳同位素对比基础上,本文利用黔西滇东地区高分辨率的C3植物有机碳同位素数据,尝试恢复二叠纪-三叠纪之交pCO2连续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晚二叠世晚期的pCO2为426+133/?96 ppmv,其在牙形石Clarkina yini带开始升高,直到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达到峰值2507+4764/?1193 ppmv。早三叠世初期,pCO2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500 ppmv到2500 ppmv),只被一次小幅度的下降打断,最低达到1300 ppmv。随后直到牙形石Isarcicella isarcica带上部,pCO2显著下降,最小值达到700 ppmv。此次pCO2升高事件与同时期海-陆相碳同位素负偏,以及表层海水温度升高事件相耦合,反映了温室气体CO2很可能是导致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变暖的主因。此外,pCO2升高效应很可能是陆相有机碳同位素的负偏程度整体大于海相δ13Ccarb的主要因素。为了揭示碳释放的具体过程,本论文采用地球系统模型c GENIE对碳同位素负偏的启动阶段开展数值模拟及其敏感性分析。模拟结果显示,碳来源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added)平均值为?12‰,表明碳释放过程很可能是热变质(或氧化)有机质和幔源CO2的共同作用。碳释放过程曲线进一步揭示了显著的两阶段特征:早期的δ13Cadded较低且碳释放速率低,随后δ13Cadded和碳释放速率都显著提高。两阶段特征可能反映了西伯利亚大火成岩活动的两个阶段,这得到了地化指标的验证。前期以侵入作用为主,缓慢释放热变质成因的CO2和甲烷,碳释放规模小,所以全球升温和海洋酸化不明显,但是碳同位素负偏显著;后期的火山喷出作用加强,快速释放大量的幔源CO2,导致pCO2激增和碳同位素负偏,最终引起显著的全球升温和海洋酸化。此外,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数值模拟表明,启动阶段的碳释放速率峰值可达到0.7 Gt C yr-1,显著低于人类工业碳排放速率~10 Gt C yr-1。这可能意味着人类碳排放引起的未来全球变化比地质时期的环境恶化事件更加严重。
其他文献
储层是那些具有连通孔隙、具有渗透性、具有存储流体(如油、气、水)空间的岩层。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储量大多数来自沉积岩层,其中以固结沉积物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最为重要。由于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大,由松散沉积物黏土矿物和非黏土矿物组成的泥页岩储集层等低孔低渗储集层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由于沉积物的固结程度不同,导致其中水的赋存状态不同,进而使得其孔隙结构以及渗流特性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分别开
煤层气是存在于煤层中的一种伴生矿产,以大量吸附气的形式附着于煤基质颗粒表面、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煤层气是近一二十年在国际上崛起的一种优质清洁能源,其主要成分是CH4。煤矿中的煤层气因极易引起爆炸等安全事故,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威胁,将煤矿中的煤层气合理开采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不仅可以提高煤矿安全指数、保护开采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采出的煤层气还可以作为天然气消费结构中重要的支撑,保证我
目前,全球能源消耗量正在快速增长,常规油气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页岩气是非常规油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储量与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加拿大之后第三个成功对页岩气进行商业化开采的国家。虽然中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起步较晚,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进入到商业化开采的黄金时期。中国大陆经历了多期复杂构造演化形成了海相、陆相及海陆过渡相三种类型多层系富有机质页岩。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广泛分布于
举世瞩目的中国城镇化,或许是历史上最大人居历程,被认为是对全球人类文明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以来,土地财政助推土地城镇化,户籍制度阻碍人口城镇化,导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这种以土地为中心的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模式,直接导致并加剧了中国住宅空置现象。近些年,中国空置住宅规模庞大,呈上升态势,给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负面影响,有悖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水库运行期间,由于防洪和发电的需要,库水位会出现大幅度周期性波动。在周期性水位波动条件下,库岸边坡内渗流场和应力场相互影响,处于抗滑桩嵌固段岩体的蠕变特性将在渗流场应力场的耦合作用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抗滑桩的长期抗滑效果。因此,开展对滑坡抗滑桩结构的长期防治效果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三峡库区侏罗系红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以及数值建模等多种手段研究了其宏细观蠕变特性以及渗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代,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可谓空前,基坑工程朝着深大方向发展,基坑周边环境也日趋复杂,支护难度显著加大,在软土地区尤为明显。软土作为一种不良地质,其分布范围甚广,据统计,该地区基坑工程软土加固费用占比达到支护总造价的26.6%~58.5%,建设规模稍微大一点的项目软土加固费用可达千万级别,而且软土地区也是工程安全事故常发点,无论是安全性层面,还是经济性层面,
农业干旱是一种反复出现、持续时间长、无结构化的自然灾害。在全世界所有土地上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农业干旱事件,尤其是经济来源大部分依靠于农业生产的国家。农业干旱不仅直接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绝收,而且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有效地监测农业干旱,因地制宜地选取合适的干旱监测方法已成为抗旱减灾部门和农业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基于遥感技术的农业干
我国膨润土储量居世界首位,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及吸附和流变性能,被广泛用于二十多个领域一百多个部门,号称“万能粘土”。蒙脱石是膨润土的主要成分,其分散、膨胀、悬浮、增稠、触变等流变性能受到蒙脱石成因、层电荷高低、层间及端面电荷分布、层间阳离子、阴离子、分散粒径、成分及纯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给蒙脱石流变剂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带来了困难。当前国内高品质蒙脱石无机凝胶的开发及应用不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气候变暖的趋势,关于这样的趋势会持续多长时间的问题,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普通大众对此都非常关注。通过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规律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未来的途径。第四纪是我们人类出现的时期,对早更新世以来东亚季风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现今的气候变化以及对未来气候演变趋势的预测。已有大量的研究通过寻找黄土–古土壤等沉积载体中的多种古气候代用指标,进行了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古季风演变历史的重
大气降水中的氢(δD)、氧(δ18O)稳定同位素广泛存在于水体中,且对气候环境变化响应灵敏。因此,对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可以为理解全球的气候演化过程提供依据。由于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信号可被地质载体(如冰芯、深海沉积物、黄土、树轮、湖泊沉积物、洞穴石笋等)所记录,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和高原古高程重建等领域。稳定同位素的时间变化常用来反映气候的演化。以洞穴石笋为例,中国东部季风区石笋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