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群健康水平普遍得到了改善。突出地表现在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死亡率的持续下降,人均期望寿命的不断提高。但是人均期望寿命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发达地区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所以在宏观层面需要进一步改善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况。针对这些差异和矛盾问题,明确不同的具体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需要依据各地区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变化规律。因此,预测人群期望寿命的未来趋势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尝试应用不同国家或地区以及男女之间存在双重差距建立双间隙模型对G20(除欧盟外)不同国家的人口期望寿命进行预测,可为国家或地区制定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并通过分析2018年中国去死因期望寿命结果为我国重点干预人群的选择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的期望寿命。研究方法:描述分析1960-2018年G20国家(除欧盟外)人均期望寿命、分性别期望寿命,探索期望寿命的变化趋势。根据期望寿命存在性别以及地区差异建立双间隙模型预测分析到2030年G20国家(除欧盟外)的期望寿命发展趋势,同时利用2018年中国疾病死因监测数据计算去死因期望寿命,判断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结果:G20国家(除欧盟外)1960-2018年人均期望寿命得到显著提升,但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依然存在。2030年各国的男女期望寿命进一步提高,我国男性出生时的期望寿命有望达到75.15岁,女性有望达到79.60岁;60岁男性的期望寿命有望达到19.88岁,女性有望达到22.17岁,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造成我国出生时人均期望寿命损失最大的前五种原因依次是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若去除这些原因,我国出生时人均期望寿命可能分别会增加14.09岁、13.47岁、12.78岁、9.13岁和7.26岁;造成我国男性出生时期望寿命损失最大的前五种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若去除这些原因,我国男性出生时人均期望寿命可能分别会增加11.96岁、10.95岁、10.73岁、7.42岁和5.98岁;造成我国女性出生时期望寿命损失最大的前五种原因依次是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若去除这些原因,我国女性出生时期望寿命可能分别会增加18.89岁、16.78岁、13.66岁、11.35岁和9.00岁。造成我国年老者(65岁)人均期望寿命损失最大的前五种原因依次是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若去除这些原因,我国年老者人均期望寿命可能分别会增加15.11岁、14.44岁、12.57岁、10.16岁和7.33岁;造成我国男性年老者(65岁)期望寿命损失最大的前五种原因依次是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若去除这些原因,我国男性年老者人均期望寿命可能分别会增加12.00岁、11.87岁、11.69岁、8.62岁、5.90岁;我国女性年老者(65岁)期望寿命损失最大的前五种原因依次是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若去除这些原因,我国女性年老者期望寿命可能分别会增加19.82岁、17.57岁、13.35岁、12.10岁和9.20岁。结论:1960-2018年各国人均期望寿命呈逐步提高的趋势。期望寿命的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依然存在,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期望寿命要高于发展中国家,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基于双间隙模型预测到2030年各国人均期望寿命以及男性、女性的期望寿命与2018年相比均呈上升趋势,双间隙模型在预测分性别期望寿命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分析2018年影响我国居民死亡水平的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造成我国年老者(65岁)人均期望寿命损失最大的前五种原因依次是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