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目的当前我国居民心脑血管病(CVD)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不仅给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还为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CV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身体活动不足及不合理膳食等,超重及肥胖也是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AS)是CVD的病理基础,颈部动脉可作为反映全身AS情况的关键窗口。同时,我国居民的肥胖率亦不断上升,其与颈动脉斑块(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91743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973084); 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当前我国居民心脑血管病(CVD)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不仅给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还为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CV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身体活动不足及不合理膳食等,超重及肥胖也是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AS)是CVD的病理基础,颈部动脉可作为反映全身AS情况的关键窗口。同时,我国居民的肥胖率亦不断上升,其与颈动脉斑块(CP)之间的关联亟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在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进行,旨在了解肥胖与CP的关系,并探究体力活动(PA)、吸烟、饮酒等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为CVD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2015-2016年,依托心血管病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对江苏省常州市和淮安市区、徐州市贾汪区、苏州市常熟市、南通市海安市和连云港市东海县6个项目点35-75岁常住居民进行初筛调查,最终11,392例心血管病高危对象纳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测,分析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肥胖与CP之间的关系。2.采用面对面访问的方式获取调查对象的体力活动和休闲静坐时间,并按活动类型将体力活动分为工作、交通、家务和休闲四类;根据代谢当量(MET)将活动强度分为低强度(3METs)、中等强度(3-6 METs)和高强度(>6 METs)。分析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体力活动与CP之间的关系,并探究肥胖在其中的中介效应。3.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吸烟、饮酒及体力活动等对CP有影响且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因素与肥胖相关指标进行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运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进一步探讨肥胖及生活方式因素共同存在时对CP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1.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颈动脉异常、斑块率分别为52.4%和36.7%。分析各肥胖指标与CP关系发现,BMI每增加1个标准差,CP发生的风险降低5.4%,斑块单发、多发发生的风险分别降低9.2%和9.9%。然而肥胖增加了亚临床AS早期改变发生的风险,具体表现为BMI、WC及WHt R每增加1个标准差,颈动脉内膜中层(c IMT)增厚发生的风险增加15.7%、6.1%和6.9%。同时,高WC与不规则斑块(OR=1.081,95%CI:1.003-1.165)显著相关。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发现,相对于WC、WHt R,BMI与CP的关联更为密切。分层分析显示CP在女性中的负相关关系更为显著。2.全部调查对象总体力活动水平(MET-h/d)为16.8,工作相关体力活动(65.7%)在不同活动类型中占比最高,中等强度体力活动(48.0%)在各活动强度中占比最高。分析体力活动水平与CP关系发现,总体力活动水平每增加1个标准差,CP发生的风险降低5.0%,这尤其体现在家务相关体力活动中,任何强度的体力活动均可显著降低颈动脉异常发生的风险,颈动脉异常包括c IMT增厚和CP。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发现在高龄、农村居民中体力活动对颈动脉异常、斑块的有利影响更加显著。中介模型检验显示BMI在总体力活动水平与c IMT中存在中介效应。3.前期研究发现,肥胖与CP之间存在“肥胖悖论”,因此将肥胖作为CP的保护因素,但其仍是颈动脉异常的危险因素。同时,吸烟、饮酒和较低的体力活动水平与CP发生的风险增加有关。分析各肥胖指标与生活方式相关因素的交互作用发现:(1)吸烟、饮酒与较低的肥胖水平在斑块单发中存在相乘交互作用;(2)低体力活动水平与中心性肥胖在颈动脉异常中存在相乘交互作用;(3)未发现危险因素间的相加交互作用。但任意两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均可不同程度增加CP发生的风险。研究结论本研究显示,肥胖增加了亚临床AS早期改变发生的风险,但CP形成后出现“肥胖悖论”,这可能与吸烟、饮酒和体力活动水平的升高有关,表明CP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当鼓励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度锻炼并合理控制体重,减少CP发生的风险,有效预防CVD的发生。
其他文献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均排名前列,严重威胁人类健康。GC在我国呈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五年生存率的特点,尤以我国西北地区高发,给我国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负担。GC的发生涉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人类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
目的以淋巴瘤生物标志物电化学免疫传器检测面临的检测复杂、灵敏度较低和多为单靶标分析等问题为切入点,选取双表达淋巴瘤的生物标志物C-myc和Bcl-2蛋白为目标物,拟从稳定的识别元件固定载体、信号标志物及二者的协同信号扩增着手,建立系列具有较高灵敏度、稳定性和选择性的单一和联合淋巴瘤生物标志物的电化学免疫传感新方法,为生物样本中痕量物质识别及定量检测提供高效、精密、准确的方法学基础,有效提高淋巴瘤检
背景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研究中心(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对子宫内膜癌的分类提出了革命性的见解,根据整合基因组特点,TCGA将子宫内膜癌重新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但是由于分子分型检测方法繁琐且费用昂贵,不便于在临床工作中常规开展,因此积极探索可用于临床的简化分型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许多研究小组研究并发表了大量文献阐述替代TCGA分子分型的检测方法,归结起来,主
目的:研究抑郁障碍住院患者总体抑郁、焦虑程度和临床表现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力图为初级保健对抑郁障碍的预测、临床医生对抑郁障碍的诊断、患者自身及家属对抑郁障碍残余症状的辨别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通过查阅2016-2018年南京某三甲医院915例抑郁障碍住院患者的病历,收集抑郁障碍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建立Excel数据文件;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确定最终研究病例数;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
目的:探讨南京江北地区孕妇建卡时的相关指标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风险的预测作用,为GDM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以2018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妇产科门诊正常建卡并完成孕早期检查的孕妇为研究对象,依据孕24-28周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结果,将纳入研究的孕妇分为GDM组和正常对照组。收集孕
研究背景:脑卒中后尿失禁(Post-stroke Urinary Incontinence,PSUI)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预测脑卒中后死亡风险和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功能状态以及疾病转归至关重要。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排尿行为习惯,改善尿失禁症状,消除药物和与手术治疗后相关并发症给疾病带来的额外费用和潜在风险。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PSUI患者的结构化行为疗法康复训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得南京市大厂地区妊娠晚期妇女的膳食摄入、体重增加、运动情况、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信息,并将其膳食摄入情况与《中国孕期妇女平衡膳食宝塔》进行对比,分析孕晚期妇女食物摄入、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探寻合理膳食对孕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为保障孕期体重适宜增长和新生儿出生适宜体重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8年12月
目的:血管钙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VC)是导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涉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骨/软骨样转分化。近期研究发现,VSMCs来源的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激酶1(serum-and glucocor
研究背景:术后尿潴留(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POUR)是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在5%-70%之间。术后尿潴留可能导致二次留置导尿,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并增加住院费用,给患者带来额外痛苦并增加尿路感染等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可能。因此,评估脊柱手术患者的术后尿潴留风险因素并针对性采取措施,有可能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潜在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人的痛苦和患者及医疗保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基于Micro-CT图像对骨微结构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预防与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采用骨密度测量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但是研究表明骨密度只能解释60%~70%的骨强度变化,骨小梁微结构是影响骨强度的重要元素。为了建立骨小梁的形态结构与骨强度之间的联系,本文对基于深度学习的骨小梁力学性质预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