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java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著作中共有一百多处提到物质变换概念,这一概念所涉及的物质变换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因此对它进行梳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主要来源于大约同时代的农业化学家李比希。马克思经过对其加工扩大了物质变换概念的使用范围、加深了物质变换概念的理论深度。在马克思看来,物质变换概念有三层含义:自然界有机体和无机体自身的物质变换、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社会领域的商品交换。借助于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重读马克思有关自然观的相关著作,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涉及物质变换概念的地方尤其是《资本论》一书中的相关论述,笔者梳理了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按照马克思自然观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参与物质变换的要素,物质变换理论分为三个方面:劳动与异化劳动、自然与异化自然、自然和社会领域的物质变换裂缝产生、摆脱异化劳动与异化自然的途径——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人特有的属性,然而现实中人的劳动是被异化了的,异化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类过分向自然索取,自然界遭到了严重破坏,工人的生活生存环境变成了有损自身健康的异己存在。在商品交换领域,商品交换逐渐发展成以追逐资本为目的的活动。这样,人与自然的正常物质变换发生断裂,商品交换领域也发生了物质变换的断裂。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此,马克思把如何实现物质变换断裂的恢复与社会形态的转变联系起来,认为只有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摆脱异化劳动与异化自然,使物质变换顺利进行。笔者还梳理了一下西方学者对于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的研究情况,以此来表明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的影响力以及西方学者的研究对中国学者的影响。  然而,马克思也曾指出,物质变换在共产主义社会也不会自行实现。作为当前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着解决环境问题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从内在逻辑上能解决环境问题),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法,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的相关规定都表明中国政府已开始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把生态环境问题看成与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协调发展的同等重要的问题。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对于认识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在此基础上在经济生产的起点处再利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使环境保护转变成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增长,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文明良性循环。在文中,笔者具体介绍了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过程中国家、企业、非政府组织应发挥的作用。
其他文献
尊严死在医疗语境中是一个专有名词,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为维护尊严而自杀的行为。中国的医疗现状当中存在对尊严死的需求,这是由医疗技术的进步所引起,由人的本质
无论“现代性”主题如何庞杂,始终都与理性、自由、意义等三大核心主题内在相关。  质言之,所谓“理性”就是人们对包括自身以及自身生活在内的所有事物的一种试图提升到普遍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在实践中得以确立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文艺复兴发现了人,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人的价值的得以确认;宗教改革将上帝拉回人间,信
毛泽东文艺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思想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文艺的价值取向、发展规律及伦理要求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