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景旅游建筑是风景名胜区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旅游建筑规划设计水平将影响到游客的游憩满意度以及景区认同感。本文以风景旅游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政策与案例的研究,结合耦合理论,提出了“风景旅游建筑—场地—人”的耦合模型。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层次分析法、心理物理学以及时空行为学等方法建立起系统化的风景旅游建筑理论体系,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规划设计方法。本文的主体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从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现状出发,提出了风景旅游建筑的科学概念并系统梳理了其历史脉络与发展现状,建立起风景旅游建筑的耦合系统并对之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与阐释。通过国内外政策与案例研究得出:美国与台湾地区国家公园规划设计,尤其是国家公园建筑设计的经验与做法对我国大陆地区的风景旅游建筑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二部分分别从场地空间环境与场地形态表征两个方面探讨了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之间的耦合关系,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设计策略与手法。利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法(AHP)建立起了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耦合度评价体系,并通过实际案例操作示范了该评价体系的应用过程。第三部分从游客的心理与行为需求出发,探讨了风景旅游建筑与人(游客)之间的耦合关系。结合心理物理学、环境偏好矩阵等理论,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建立了风景旅游建筑的视觉评价与分析方法并得出结论:文化性、独特性、环境融合性以及自然性是影响大众对于风景旅游建筑视觉评价最重要的因子。结合时空行为学、时间地理学等理论,利用问卷调查、时空行为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以青城后山的休憩亭廊为具体对象展开了实证研究,探讨了风景旅游建筑与游客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并得出了能够指导今后风景旅游建筑规划设计的结论与建议。第四部分是基于前文的风景旅游建筑规划设计应用,从规划设计原则、集成化规划设计流程等方面建立起了风景旅游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体系,并通过实际案例——贵州西江苗寨旅游服务区规划设计进行了剖析。形成了游客中心、旅游公厕以及避难小屋的示范性规划设计导则,为今后的相关风景旅游建筑规划设计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与借鉴。综上所述,本文从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现状出发,结合耦合理论,分别探讨了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风景旅游建筑与人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了耦合度评价体系,得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与手法,建立了风景旅游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对将来的规划设计实践与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