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资料中的战国职官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s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汉书·百官公卿表》)战国时期各国相争,当时难以出现《周礼》、“汉官六种”之类专着。虽然《汉书·百官公卿表》中保留部份秦职官,但其他四系的职官在传世文献中颇异零散。直到明代,董说撰《七国考》,从传世文献中摘取舆职官相关之例。其後又有不少学者在《七国考》基础上,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字材料对此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出土或公怖的战国秦系和楚系的资料颇多,故战国五系的职官研究集中於秦系和楚系。本文利用丰富的古文字资料,综合学界已有说法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求获得对战国五系职官比较全面的认识。  本文参考学界已有的战国文字区系划分成果,将战国各国分异秦、齐、楚、燕、晋五系。第一章为秦系职官,第二章为齐系职官,第三章为楚系职官,第四章为燕系职官,第五章为晋系职官。第一章至第五章中,按照行政官、军事官、司法官、工官、宫廷事务官、史官、厩苑官、田官、宗庙礼仪官和神职、乐官等类别,分别归纳目前所能见到的战国文字中舆职官有关的材料。在此基础之上,综合学界已有说法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结语按五系归纳各类别的职官,整理并比较战国五系的职官。在第十一节“其他”中还讨论了地方行政单位“都”和摄官。在第十二节“待考”中讨论了齐、楚、燕系中的“敀”和左徒。
其他文献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指出:情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有效的教育章程。教育要似水一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感同身受,达到育人的目的。结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