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物流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物流理论落后于物流实践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农产品物流方面更甚,效率低、环节多、浪费严重的传统方式已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然而山西省农产品物流尚处于以传统方式为主的发展阶段,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发展较为滞后,各个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物流技术缺乏、交易方式单一等问题造成农产品物流不畅,间歇性出现“买、卖难”的情况,严重制约了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本文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农产品物流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明确了农产品物流网络的构成主体及其作用,并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的先进之处,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和相关二手数据,从物流结点、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三方面对山西省农产品物流网络进行现状分析;实证部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问卷中各题项的权重,进而根据有效问卷的数据计算出治理成本不同维度与治理风险不同维度的实际得分,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法研究了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私营企业是农产品市场的主体,超过八成的企业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规模较小,且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农产品批发业务方面,业务辐射范围小,近70%的企业只能提供本市(县)的相关服务,只有极少数企业能通过电子化经营提供相关服务,且农超对接等订单农业的覆盖面积较小,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可看出,山西省农产品物流网络治理成本中的协同整合成本及维护成本较高,刚性成本处于一般水平,而治理风险处于中等稍低水平,治理成本中的协同整合成本、维护成本与治理风险的各维度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而治理成本中的刚性成本与治理风险各维度均不存在相关关系。农产品物流网络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新型组织形式,但这种形式要发挥最大的功用,前提是为其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本文结合山西实际情况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改善行业环境、变革涉农企业管理方式方面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为山西省农产品物流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