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构学习模型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个案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l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由教育部组织统一编写,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发行,是代替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新教材,尽管名称发生了改变,但课程的基本性质不变。《道德与法治》课程仍然是一门综合课程,并以主题单元为单位进行教材设计与编写。变构学习模型是日内瓦大学的安德烈·焦尔当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布的对学习的新解释模型,它揭示了学习发生的复杂机理。本研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之上,首先对变构学习模型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分析了其理论基础,阐释了该理论的核心——概念体,以及基于变构教学环境参数阐述了变构教学策略。其次对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呈现与解释,并剖析了变构学习模型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适切性。最后,开展了变构学习模型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研究。本研究目的在于解决如何基于变构学习模型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这一问题,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效果。因而,本研究以变构学习模型为理论基础,选取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走近我们的老师》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学校的人”这一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与分析。通过课堂观察与课下访谈,发现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教学设计转变了学生已有的对学校教师及工作人员的碎片化、模糊化看法,懂得了尊重学校老师以及珍惜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存在复杂问题,需要教师使用一定的策略去解决;变构学习模型适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复杂问题;情境创设有利于促进对质的发生;探究中的自主性是促进对质,形成新观念的要点;教师引领下的总结提炼是学生认知水平跃迁的关键。教师在变构学习模型视角下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通过活动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现实体验,诱发概念体失衡,产生对质与冲突;营造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大胆表达自我观点;在不同的情境中重复使用知识,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但要注意协调好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恰当选择运用,不能生搬硬套;要关注学生道德观念的转化情况。
其他文献
本文以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的10份不同淀粉含量马铃薯资源材料,以及加工主栽品种夏坡蒂、大西洋及青薯9号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在0-90d贮藏时间内块茎品质以及蒸煮油炸产品的色泽和质构等变化规律,分析各个指标在不同的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下的变化规律,并对马铃薯贮藏期间的品质状态做出适宜的评价。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淀粉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贮藏温度越高,淀粉降幅越小;(2)干
岩土体变形通常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尤其是高应力状态下的软岩,其变形与时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具有显著的时效性特征。隧洞开挖过程中围岩的变形不仅是一个应力释放的过程,同时也
学位
随着公路路网的日益健全、公路里程的持续增长,路政管理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尽管路政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路政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例如效率低下,办
研究城市形态形成的原因以及一般性的方式方法,是对于城市形态研究的宏观、中观知识的整体把控,有利于了解城市发展历史、未来的规律性变化。本文以月坛街区为例,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演变差异及影响因素,理解城市形态演变体系。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政治、社会生产力、制度以及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等因子都对城市形态产生了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发展最终所呈现出的空间意识外形,是各个时期受到多样化因子影响下所产生
超材料是一种以人造基本单元作为“原子”组成的人工材料,拥有许多自然材料中不存在的奇特电磁性质。在美国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每年一度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评选中,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总数上升,社会老龄化趋势明显,养老产业市场容量急速膨胀。为满足我国养老需求及促进国家相关规划落实推进,多渠道募集资金、多方位提供服务、多元运行模
研究目的:在体育运动项目中,许多项目会要求运动员做频繁快速的跑动,在这个过程中膝关节需要做反复的屈伸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膝关节前后肌群力量的不平衡,容易造成
翻滚作为道路交通事故中相较特殊的一种碰撞形态,具有发生率低,伤亡率高的特点,同时也是成因最为复杂,影响因素最多的事故类型。然而当前国外在车辆翻滚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很
随着我国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开展,不可避免地将在富含炭质泥岩地区修建高速公路。但是,由于炭质泥岩遇水软化特性,很容易导致路堑边坡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