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1956-1964年的中苏分歧与论战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直至60年代中期的中苏分歧与论战,引发了中苏关系和世界共运的大分裂,并对此后的世界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苏分歧与论战的起源、进程及其历史影响的探究成为冷战国际史研究的一大焦点,对中苏由分歧到论战的这一历史进程的深入剖析,对当代中国的内政与外交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本文主要分六个部分来阐释中苏分歧与论战这一当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课题。 第一部分:中苏分歧与论战的历史背景。主要从历史和中苏结盟时期两个时段加以解析。建国初期中苏结盟背后的龃龉和冲突,使已站起来了的中共领导人再度感受了中苏交往中的不平等现象,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中苏两党两国由于不同的历史传统而形成的民族心理的落差。它是中苏关系中的变数,并起着不容忽视而又至为深远的影响,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地揭示了民族心理在中苏分歧与论战进程的独特作用。 第二部分:分歧的缘起。中苏分歧的起点是苏共二十大,中共领导人对这次大会上提出的和平过渡理论和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说这埋下了中苏分歧与论战的种子。 第三部分:分歧的扩大与深化。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中苏在军事领域、对外战略、发展模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生背离。在此情势下,苏共领导人对中国特有的民族心理的忽视和伤害,加剧和扩大了双方原有的分歧。中苏论战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己呼之欲出。 第四部分:意识形态的公开大论战与中苏关系的恶化。中苏双方外交决策机制的高度集权化、苏联大党大国主义的传统作风与中国特有的民族心理的冲突、论战进程的趋烈性共同构筑了中苏论战的鲜明特点。而双方在斯大林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等问题上的论争构成了论战的主要内容。 第五部分:中苏分歧与论战的历史影响与教训。主要从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走向的影响的角度来阐述。并从多个层面阐释了我们应当从中汲取的深刻教训。 第六部分:结语。中苏分歧与论战实质上是双方在战略利益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交织互动的结果,但其背后也反映了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同中国珍视国家独立与主权的民族。0理的尖锐冲突,因此,借鉴西方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加强对民族文化心理的研究,对当今中国的内政与外交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被害人的被害性是指在犯罪过程中与犯罪的发生有关的条件中属于被害人的各种条件的总括,被害人被害性成为犯罪人挑选被害人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被害性对犯罪动机的形成、发
能源是国家的财富,能源管理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介绍应用于厂矿企业能源设备监控的KJGD系统的结构及特点。
19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内忧外患。从外部看,中国饱受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欺凌和蹂躏,从内部看,满清政府日益腐朽,并且逐渐与列强勾结,国家主权和领土日益面临被瓜分的
本文通过对已有握力器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型的握力器,在满足锻炼的前提下,同时能够起到按摩作用。重点阐明了握力器的整体设计,简单介绍按摩的几个穴位及其作用。
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的兴起,诞生于基督教普世运动的大背景之下,是学生志愿传教运动的产物。在中国国内,由于受到新文化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的冲击,以及教会“本色化”的影响,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供求状况直接维系着国计民生,历代为政者对此皆予以密切关注。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国统区政府在粮源困顿、粮价飞涨
近代诸子学的复兴与传统儒学(经学)的蜕分为相互消长的同一历史过程,既是中国传统学术内在规律演化的结果,又是时代变迁、西学传播催化的产物。以邓实、章太炎、刘师培等为代表
目的探讨肥胖大鼠血清内脂素水平及内脏脂肪内脂素蛋白表达水平与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高脂饲料喂养雄性Wistar大鼠,建立肥胖大鼠模型,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内脂素、胰岛素水平,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