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分子形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不同时代的形象具有不同的特点。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小说普遍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尤其是精神困境的体察。这其中,张炜的《能不忆蜀葵》、阎真的《沧浪之水》、张者的《桃李》以各自的表现方式,反映了当下知识分子在名利场上的尔虞我诈和面对物欲时的不能自拔,为我们塑造了处于精神困境中的三种不同类型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的精神特点带有明显的消费主义时代特征,他们的出现表现了作家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及对知识分子角色的思考。从这些形象的悲剧性命运中,也可体察到当下作家自身位置的某种危机感,和对“知识分子何为”问题的思考状态。本文以这三部作品作个案分析,阐析“消费主义”语境中知识分子的观念冲突、价值流变和心理困惑,并通过与二十世纪初期知识分子形象的比较,分析二十一世纪初期知识分子形象异动的原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对三部作品中出现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描述、分析。根据人物形象特征及品格,文章将这些知识分子形象分为传统型、过渡型和世俗型三类。其中,传统型知识分子受中国“士”阶层价值观影响较深,世俗型知识分子受“消费主义”价值观影响较明显,过渡型知识分子则居于二者之间。他们表现出当下知识分子在价值失落时的窘迫、妥协或放纵的精神特点。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二十世纪初期与二十一世纪初期社会转型期里知识分子形象的不同。这两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在精神世界的描绘、生命之路的安排以及性爱的书写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的时代语境造就了这些差异。二十世纪初期,动荡的时局并没有动摇知识分子昂扬的使命感,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作家对现实与传统的批判性思考。二十一世纪初期,文化的震荡和价值的混乱使知识分子产生了角色危机,很多作家处于迷惘状态,知识分子形象是依照现实生活的发生而创作的结果。第三部分从时代语境和作家创作心态两个方面来阐述二十一世纪初期知识分子形象的成因。在消费主义语境下,社会价值观发生整体性迁移。作家们不能完全认同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同时也不能解决知识分子在新时代语境下的角色危机。在这种内外交困状态下,三位作家塑造的这些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他们对知识分子角色问题的思考和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