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标准金融学理论,在一个完美、理性的证券市场上,如果市场达到均衡状态,交易量应该等于零。但是,证券市场上往往会发生巨额的交易量。有很多原因导致市场产生交易量,而投资者过度自信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文研究了中国A股市场上投资者过度自信对市场交易量的影响。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投资者过度自信及其对市场交易量影响的文献,然后,参考Grossman(1976)和Odean(1998)的框架,引入投资者过度自信假设,并假定证券价格变动会影响其过度自信程度,建立数理模型来研究投资者过度自信对市场交易量的影响。最后,参考Statman、Thorley和Vorkink(2006)的实证方法,检验A股市场上是否存在过度自信现象以及过度自信对市场交易量增速的影响,并比较创业板和其他板块在过度自信效应上的差异。通过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VAR)模型的估计和Granger因果检验,本文发现,市场交易量增长速度和一阶滞后市场收益率显著正相关,且市场收益率是市场交易量增速的Granger原因。这个结果说明,当市场上行时,市场交易量放大的速率更高;当市场下行时,市场交易量萎缩的速率也随之较高。由此可以看出,中国A股市场上存在过度自信和自我归因,即当市场上行时,投资者将自己获得的高收益归因于自己私人信息的精确性和优秀的投资能力,从而更频繁地进行交易,使得交易量更快地放大;当市场下行时,投资者将投资亏损归结于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从而不愿意进行交易,交易量较快地萎缩。另外,分市场板块看,各市场交易量增速对市场收益率的一阶滞后值都是呈显著正相关,但上海市场、深圳市场(不含创业板)和创业板市场上该系数估计依次减小,方向和各市场的流通市值大小方向相一致。这可能和流通市值较小的股票价格弹性较大、流动性较差、“坐庄”现象较为明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