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二维应变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弹性,探讨颈动脉弹性与冠心病的关系及颈动脉弹性在预测冠心病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拟诊冠心病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206例,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频发房性和/或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肿瘤、肺源性心脏病及超声图像质量较差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单支病变组63例、多支病变组113例及非冠心病者30例。记录入选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等一般情况;测定肱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检测血尿酸(SUA)、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问接胆红素(IB)、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实验室指标。所有入选者均行常规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E/A比值(E/A)等心功能参数,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收缩期内径(Ds)、颈动脉舒张期内径(Dd)、收缩期峰值速度(PSV)、舒张期峰值速度(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参数,通过计算得出管壁运动度(AD)、僵硬系数(β1)、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动脉顺应性(AC)等血管弹性指标;采用二维应变成像技术测量颈动脉短轴方向收缩期峰值整体圆周应变(CS)、收缩早期整体圆周应变率(CSr)及收缩晚期圆周应变率(CSr),通过计算得出僵硬系数(β2)。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1.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斑块检出率(43.4%)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17.5%)和非冠心病组(20.0%),冠心病组颈动脉IMT、Ep、β1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D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p<0.05)。2.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收缩期峰值整体CS及收缩早期整体CS小于单支病变组和非冠心病组(p<0.01),收缩晚期整体CSr及β2大于单支病变组和非冠心病组(p<0.01),单支病变组收缩期峰值整体CS及收缩早期整体CSr小于非冠心病组(p<0.01),收缩晚期整体CSr及β2大于非冠心病组(p<0.01)。3.颈动脉IMT、β2及收缩晚期整体CSr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7、0.466和0.454(p<0.01),收缩期峰值整体CS及收缩早期整体CSr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83和-0.502(p<0.01)。4.颈动脉各弹性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中,β2与β1、Ep及收缩晚期整体CSr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9、0.366和0.490(p<0.01),与AC、收缩期峰值整体CS及收缩早期CSr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303、-0.762和-0.566(p<0.01)。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LVEF值小于单支病变组和非冠心病组,且LVEF与β2呈负相关(r=-0.222,p<0.01),与收缩期峰值整体CS呈正相关(r=0.214,p<0.01)。E/A随冠心病存在及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多逐渐减小,且与β2、Ep呈负相关,r分别为-0.189(p<0.01)和-0.168(p<0.05),与收缩期峰值整体CS呈正相关(r=0.195,p<0.01)。6.ROC曲线分析显示,收缩期峰值整体CS、收缩早期整体CSr、收缩晚期整体CSr、p2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6.9%、82.7%、80.3%、91.4%,对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p<0.001)。7.经判别分析所得判别函数:Y=0.817*β2+0.500IMT-0.185斑块对冠心病的诊断敏感性为78.4%,特异性为93.3%,总判别准确率为80.6%。结论:1.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高,颈动脉IMT、Ep、β1增大,⊿D、AC减低,提示其颈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明显。2.随冠心病存在和病变严重程度增加,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整体CS、收缩早期整体CSr逐渐减小,收缩晚期整体CSr、β2逐渐增大,提示随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加重,颈动脉弹性下降,僵硬度增加。3.颈动脉IMT、β2、收缩晚期整体CSr及收缩期峰值整体CS、收缩早期整体CSr分别与Gensini积分呈正、负相关,提示上述参数可能是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4.冠心病患者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与颈动脉弹性密切相关。5.ROC曲线分析显示p2、收缩期峰值整体CS、收缩早期整体CSr对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6.判别函数Y=0.817*β2+0.500IMT-0.185斑块,可进一步提高对冠心病的诊断能力,但仍需扩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