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ASTRAL评分对前循环、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个月预后判断效果的不同,为该评分在临床上的准确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神经重症科、康复科住院且经颅脑核磁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根据梗死灶供血区的不同,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组(481例)和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组(211例)。两组患者均于入院24小时内进行ASTRAL评分、NIHSS评分、m RS评分,同时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登记患者详细的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并进一步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以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个月预后为研究终点,对所有入组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预后良好定义为发病1个月m RS评分≤2分,预后不良定义为发病1个月m RS评分>2分或死亡。随访主要通过电话或者到我院门诊随访。绘制ASTRAL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完成对ASTRAL评分对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判断的比较分析,探讨ASTRAL评分对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1个月预后判断的效果。结果1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组患者预后良好组ASTRAL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ASTRAL评分的6个评分项目在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有差异。前循环急性脑梗死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就诊时间、急性期血糖、意识水平、NIHSS及ASTRAL评分这6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野范围缺损评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后循环急性脑梗死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就诊时间、视野范围缺损、急性期血糖、意识障碍、NIHSS及ASTRAL评分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分值的增加,两组患者的不良预后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4 ASTRAL评分判断前循环急性脑梗死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判断后循环急性脑梗死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8,两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RAL评分识别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预后的最佳界值分别为22分和19分。结论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个月时,ASTRAL评分对患者的预后情况有较好的判断效果。2 ASTRAL评分对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较高,与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相比,ASTRAL评分对前循环急性脑梗死预后判断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