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关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现存在两个理论取向:状态取向和叙事取向。状态取向根据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将自我同一性划分为扩散、早闭、延缓和完成状态,多用量表法测得,强调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暂时性结果;新近发展起来的叙事取向多用访谈法探讨被试对生活事件与自我的关系进行的反思,即对事件的意义建构,强调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过程。其中对意义建构的分析多从意义建构复杂度、意义建构事件类型等维度进行。尽管两个理论取向存在鲜明的不同,但二者都强调自我同一性发展过程中个体的主动探索和思考。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两个理论的交叉点更接近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机制,二者应该且可以被整合。Mc Lean提出了两个假设:叙事是个体探索同一性的方式;叙事过程能够表现或强化个体对于自身重要同一性的承诺,并可增加承诺和行为之间的连贯性。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以状态取向居多,关于意义建构和两个取向整合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研究采用量与质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自我同一性状态和意义建构的关系,试图验证Mc Lean提出的两个假设,扩充关于意义建构的研究,为自我同一性状态取向和叙事取向的整合做出有益的探索。研究一采用整群取样法选取被试446名,使用《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II简版》和《大学生转折点事件意义建构叙事问卷》进行施测,研究二选取每种自我同一性状态被试各一名进行意义建构访谈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在人数分布上延缓状态人数最多,完成状态人数最少。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分布存在性别差异:完成状态得分男生显著高于女生;2.大学生意义建构复杂度在“教训”水平之上。意义建构复杂度存在年级差异,大一年级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年级。大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事件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意义建构事件类型最多的是非学业成就事件、恋爱关系事件和对话与自我反思事件。事件类型的分布存在年级差异,大一、大二学生最关注非学业成就事件,大三学生最关注非学业成就事件和恋爱关系事件,大四学生最关注实践实习与工作兼职。事件类型的分布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更关注恋爱关系事件,女生更关注非学业成就事件;3.自我同一性扩散、早闭状态得分与意义建构复杂度呈显著负相关,低探索、低承诺状态得分与意义建构复杂度呈显著负相关,完成状态得分和同一性发展指数与意义建构复杂度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同一性高探索、高承诺状态大学生的意义建构复杂度分别显著高于低探索、低承诺状态大学生;4.对事件的影响或收获进行、的行为并帮助个体理解自己的感受和行为。适度地摒弃旧有自我认识、对自我认识的转变保持开放更有利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由此可见,叙事是个体进行探索的方式,叙事过程能够表现或强化个体对于自身重要同一性的承诺,并可增加承诺和行为之间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