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是一类主要危害荔枝、龙眼等无患子科果树的重要害虫,对该类果树的正常生长、果实生产均可造成很大影响。本实验以荔枝蝽为研究对象,聚焦荔枝蝽体内共生菌种类,成虫与若虫之间体内共生菌的异质性以及优势菌种类等问题。首先初步分析了不同采样地区荔枝蝽成虫和若虫共生菌的多样性,然后以我国有荔枝蝽分布的五省(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为基本单位,探究不同省样品间共生菌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最后以若虫、成虫两个虫态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虫态共生菌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分析其形成的可能原因。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6SrRNA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我国不同地区荔枝蝽共生菌多样性。本文通过对16S rRNA的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采样地区共生菌种类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荔枝蝽成虫在门级分类阶元的优势菌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属级分类阶元的优势菌均为Enterobacteriaceae-unclassifed;不同地区荔枝蝽若虫在门级分类阶元的优势菌均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属级阶元的优势菌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两种虫态中的含量都不高,均属于微量菌;泛菌属(Pantoea)在两种虫态均占有一定比例,通过对样品代表性OTUs建树确定荔枝蝽共生菌主要集中在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与链霉菌科(Streptomyceae)。2.我国不同省份间荔枝蝽共生菌差异性。以我国不同省为单位,分析荔枝蝽若虫之间、成虫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α、β指数显著性差异分析中,成虫间α多样性指数的P值在 0.0865(ACE 指数)-0.3335(Goods coverage 指数),均大于0.05.若虫间α多样性指数的P值在0.096(shannon)-0.754(ACE指数),均大于0.05,说明成虫间、若虫间α多样性指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成虫间β多样性指数P值为0.224,若虫间P值为0.553,说明成虫间、若虫间β多样性指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地理分布或者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荔枝蝽的共生菌组成影响不显著。3.以成虫、若虫为研究对象,分析荔枝蝽的两种虫态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选取福建、广东、广西三省样品,分别研究各省若虫、成虫之间共生菌组成、占比,及α、β多样性指数差异。结果表明,各省若虫共生菌情况与成虫差别很大。门级阶元,成虫体内共生菌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若虫优势菌群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属级阶元,成虫体内优势菌群为Enterobacteriaceae-unclassifed,若虫体内优势菌群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进一步对两种虫态各细菌占比在门、属阶元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门级阶元微量菌在两虫态间P值在0.135(福建)-0.713(广西),均大于0.05,属级阶元微量菌P值在0.396(广东)-0.412(广西),均大于0.05,说明两虫态微量菌占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门级阶元优势菌、次优势菌显著性差异分析表明P值在0-0.04,属级阶元P值在0-0.05,说明优势菌、次优势菌在两虫态间均具显著性差异;α、β多样性分析发现,广东、广西两省在α指数中的shannon、Simpson指数以及β多样性指数P值在0.012-0.043,说明成虫、若虫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但由于福建省成虫、若虫间在两指数P值大于0.05,不构成显著性差异,因此数据还不足以说明两种虫态在α、β多样性上具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