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采用米非司酮建立先兆流产大鼠模型,通过观察给药后妊娠大鼠的活胎数、流产数、流产率来评定菟参安胎颗粒的安胎疗效,研讨菟参安胎颗粒对孕鼠子宫蜕膜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并通过检测给药后各组孕鼠子宫蜕膜组织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从免疫学角度初步探讨菟参安胎颗粒的安胎机理,为菟参安胎颗粒治疗先兆流产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1.分组:将雌鼠与雄鼠按2:1合笼交配,每天早上8点用棉棒给雌鼠阴道涂片,在显微镜下发现有精子或在雌鼠阴道内发现有阴栓者作为妊娠第1天。随机将妊娠大鼠设为5组:A正常妊娠组、B模型组、C黄体酮组、D菟参安胎颗粒高剂量组、E菟参安胎颗粒低剂量组,每组10只。2.给药及造模:从妊娠第1-11天,正常妊娠组、模型组每只孕鼠灌服2ml/d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黄体酮组隔天肌注黄体酮(6mg/kg)1次,共6次;菟参安胎颗粒高、低剂量组孕鼠分别灌服菟参安胎颗粒35.20g/kg、8.80g/kg,每日1次。孕鼠(正常妊娠组除外)于妊娠第10天灌服米非司酮片,采用4mg/kg建立先兆流产大鼠模型。3.标本的采集与检测:于妊娠第12天处死各组孕鼠,解剖后记录着床点数、活胎数,流产数,计算流产率;取其中一侧子宫蜕膜组织制作匀浆,取上清,于-80℃保存,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10、TNF-α的含量;将另一侧子宫蜕膜组织常规包埋固定,HE染色,切片,在光镜下观察子宫蜕膜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1)模型组孕鼠的活胎数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经统计学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流产数、流产率却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证明先兆流产大鼠模型建立是成功的。菟参安胎颗粒高、低剂量组、黄体酮组孕鼠的活胎数明显高于模型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菟参安胎颗粒高、低剂量组、黄体酮组孕鼠的流产数、流产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分别与模型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黄体酮组的活胎数低于高剂量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流产数、流产率明显高于菟参安胎颗粒高剂量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黄体酮组的活胎数、流产数、流产率分别与低剂量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剂量组孕鼠的活胎数、流产数、流产率分别与高剂量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菟参安胎颗粒、黄体酮都可提高先兆流产孕鼠的活胎数,降低其流产数、流产率,都有一定的保胎作用,且菟参安胎颗粒高剂量组保胎疗效优于黄体酮组。(2)模型组孕鼠子宫蜕膜组织形态学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其结构及腺体形态不完整,细胞核浆比增大,部分绒毛结构纤维素化,可见明显充血,部分局灶凋亡与坏死,并侵及浅肌层,而正常妊娠组孕鼠的子宫蜕膜组织结构及腺体形态基本正常,绒毛结构清晰,未见明显充血,无明显角化及腺样分化趋势。菟参安胎颗粒高、低剂量组、黄体酮组孕鼠的子宫蜕膜组织形态学与模型组相比,此三组子宫均有不同程度的组织退行性改变,但其子宫蜕膜组织结构大致正常,腺体形态基本完整,间质细胞未见明显角化及腺样分化趋势,见散在小灶出血,有少量炎性细胞渗出,此三组子宫蜕膜组织退行性改变程度轻,明显好于模型组。(3)模型组孕鼠的子宫蜕膜组织IL-10、TNF-α分别与正常妊娠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菟参安胎颗粒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及黄体酮组孕鼠子宫蜕膜组织IL-10、TNF-α浓度分别与模型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黄体酮组孕鼠的IL-10、TNF-α浓度分别与菟参安胎颗粒低剂量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与高剂量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孕鼠的IL-10、TNF-α浓度分别与低剂量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菟参安胎颗粒及黄体酮均可提高先兆流产大鼠子宫蜕膜组织IL-10浓度,降低TNF-α浓度,且菟参安胎颗粒高剂量组疗效优于黄体酮组。结论:采用米非司酮建立先兆流产动物模型,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成功率较高,目前被广泛使用。菟参安胎颗粒、黄体酮均可提高先兆流产模型大鼠的活胎数,降低流产数、流产率,有一定的安胎疗效,以菟参安胎颗粒高剂量组安胎疗效最好;菟参安胎颗粒可改善先兆流产模型大鼠的子宫蜕膜组织形态学结构;菟参安胎颗粒、黄体酮均可降低先兆流产模型大鼠子宫蜕膜组织TNF-α浓度,提高IL-10浓度,以菟参安胎颗粒高剂量组疗效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