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认为成本与业务量呈线性比例变动关系即成本费用在业务量增加或减少同等比例时变动的幅度相同。但Noreen、Soderstrom(1997)、Cooper、Kaplan(1998)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了成本费用变动的不对称性。Anderson等(2003)通过实证研究首次提出了费用粘性概念,此后国内外学者陆续证明了费用粘性的存在并对成本费用粘性的成因、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展开了全面研究。费用粘性是指业务量增加一定比率时费用增长的比率大于业务量同比例减少时费用相应下降的比率,费用呈现易增难减的特征。作为管理绩效的重要体现,过高的成本费用粘性会影响企业的深远发展。因此基于制造型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必要对其成本费用粘性进行研究,并为其加强成本管理提出相关建议,以助其持续、高效地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法制环境的角度研究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本文将研究作为重要外部监督机制的外部审计对成本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并对不同产权性质下高质量外部审计对成本费用粘性抑制作用的差异进行比较,为我国上市公司完善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提出建议,具备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确定了本文的研究主体。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本文的3个假设并以2007-2014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利用Anderson等(2003)的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实证检验了外部审计对不同成本费用粘性的作用以及不同产权性质下外部审计对各成本费用粘性影响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表明:我国 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营业总成本、销售管理费用存在显著粘性,而营业成本不存在显著粘性;高质量外部审计(前十大审计师、行业专长审计师)对营业总成本粘性、销管费用粘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国有企业的销管费用粘性水平远高于非国有企业,且相比于非国有企业,高质量外部审计(前十大审计师、行业专长审计师)对国有企业销售管理费用粘性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国有、非国有企业的营业总成本粘性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非国有企业,高质量外部审计(前十大审计师、行业专长审计师)对国有企业营业总成本粘性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