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弧单拱动力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来源 :广州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arryta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的动力失稳破坏往往会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圆弧拱作为工程中最常用的拱型之一,其动力稳定性研究备受关注,然而过去往往偏重于理论研究,动力稳定的实验探究则比较缺乏,因此关于圆弧拱动力稳定性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基于圆弧单拱动力失稳理论,设计了不同矢跨比、不同配重的圆弧拱,针对圆弧拱平面外、平面内动力失稳问题进行了激振实验。实验中测定了圆弧拱的自振模态及阻尼比,通过扫频振动方式确定动力不稳定域边界,采用定频振动方式测试了非线性振动特性,利用多种工况的归纳总结得到圆弧拱动力稳定性随激振力、矢跨比、配重的变化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ANSYS数值分析验证动力不稳定域及非线性振动特征的正确性。提出了用于判断圆弧拱平面内、外发生参数共振的波形分析方法,研究证明波形分析方法对于判别参数失稳,区别强迫振动、强迫共振、参数共振、暂态振动等振动状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通过激振实验揭示了圆弧拱发生平面内、外参数共振的机理。进行扫频测试验证了动力不稳定域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表明圆弧拱在拱顶受周期性简谐集中荷载作用下,其平面内、外参数共振的不稳定区域发生荷载频率为相应结构自振频率的两倍时;定频测试得到了圆弧拱非线性“牵引”振动的规律性,实测非线性振动的振动状态及幅值与理论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非线性定态、非定态振动理论的正确性。(3)对实验中圆弧拱结构的动力失稳现象进行了参数分析。采用控制变量法,以结构某一设计参数为变量,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实验证明:随着激振力、矢跨比、配重等的变化,圆弧拱的自振频率、动力不稳定域的分布与宽度、非线性振动状态与振幅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规律为:(1)激振力越大则圆弧拱振动幅值越大,而激振频率是否落在激发区域内直接影响到结构是否发生参数失稳。(2)矢跨比越小,圆弧拱的自振频率越大,动力不稳定域往高频方向移动,不稳定域宽度变大;平面外、平面内非线性振幅值随着矢跨比的减小而减小。(3)配重越大,圆弧拱自振频率越小,动力不稳定域往低频方向移动,动力不稳定域范围变窄;平面外、平面内非线性振幅值随着配重的增加而减小。
其他文献
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纪传体为我国传统史书编著的三大基本体裁。从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问世以来,后世继作踵起,自明、清两代,援用这种体裁写成的史书,不下几百种。其中,清高士奇
<正>近年来,我们使用双黄连气雾剂喷喉预防小儿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547例均为住院患儿,年龄在2个月~14岁,住院时间不少于4d,随机分为观察
γ-微管蛋白是微管组织中心的重要组成成分,存在于植物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分布于植物所有的微管列阵,它在微管的成核、细胞周期调控以及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在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广泛而充分的调研基础之上,结合无锡开放大学环境与艺术系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就业前景分析,从而探索了新增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而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又是该研究的核心内容。内蒙古师范大学自2006年开始承担了由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主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各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重视科技能力建设,把科技能力作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
随着红外技术的发展,凝视热像仪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优势、最有市场潜力的新兴技术之一。由于国外技术的封锁,加上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和制作工艺比较落后,所以目前
本文包括下面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说明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对象和策略,并且概述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研究现状。同时本文也表明了后来的研究方向,确定了后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布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修建连接各城区的快速路,已成为各城市竞相投资的重点。城市快速路是为满足城市中大量、长距离、
紫钨适合生产优质超细WC粉,是超细硬质合金的基础。紫钨炉具有大时滞、非线性、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等特点,利用传统的控制策略对其进行控制,难以取得理想的控制效果。实际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