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的转型和文化格局的多元化赋予女性更深刻更充分言说的可能,女性文学写作的再度繁荣使女性文学命题真正具有了文学的史学意义和审美价值。“亲子关系”作为中国作家重要的写作资源,具有丰富而特殊的文化和情感承载,因而也被女作家们广泛呈现于各色文本中。本文以80年代以来有较大影响的女作家张洁、陈染等为研究对象,以其富有女性意识的重要文本作为研究主体,在吸收国内外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近年来产生的女性写作批评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宏观理论寻绎和文本细读的方法来阐述亲子关系背后的文化意蕴,试图对80年代以来女作家笔下的“亲子关系”进行分类探讨和角色梳理,找出亲子关系的精神意蕴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确证女性主义文学解构男性中心秩序、探索女性现实命运的史学价值,以为当下和今后的女性写作提供镜鉴意义。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亲子关系”——女性视阈研究的崭新视界。纵观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每一个阶段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文学中的“亲子关系”在子代对亲代的顺从与融合中生成,在矛盾与冲突中衍化。20世纪以来,亲子关系问题作为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频繁出现于作家们的创作中,发生在家庭内部亲子之间的情感纠葛,凝聚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较量,参与了中国社会、民族身份、阶级地位、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建设,世纪末的女性写作更是通过亲子血缘决定命运的文化传承表现血缘牵绊下的爱恨情仇。于是,以“亲子关系”为独特视角来重新审视80年代以来女性作家的创作进入我的研究视野。第二部分:女作家文本中“亲子关系”的属类辨析跨越父性神话结构,重新梳理80年代以来女性文本中“亲子关系”的组织脉络,按特征将其分为正常状态的“亲子关系”、扭曲异化的“亲子关系”、文革阴影笼罩下的“亲子关系”等三种类型,进而发探女性叙事的内在动机和其文化传承的独特价值。第三部分:女作家文本中“亲子关系”的文化意蕴本章着力探索女性写作在“亲子关系”的形象塑造方面隐含的文化内涵与意蕴,大致分为:恋父、渎父、弑父三类。恋父是子辈生命理想的皈依,包含了女性对理想父辈的渴念和对父辈威严的敬畏,个案解读以陈染作品为例;“渎父”寓意父辈能指的空洞,从“失父”和“审父”两方面完成对父权的戏谑嘲讽和审视,个案解读以残雪的作品为例;“弑父”是子辈叛逆的复仇,也是对父权的彻底颠覆,个案解读以蒋子丹小说为例。结语:论文中涉及的作家文本用女性的眼光、感受、体验对亲子角色和命运进行了犀利的审视和批判,通过女性对自身传统、历史的现代性追求,呈现出女作家们在当下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语境下争取女性话语权利的突围和突破自身历史困境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