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核心方向是对南北朝时期成实师思想的探究。长期以来,成实师在国内外学界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成实师思想的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这一方面是由于南北朝时期佛学自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是受制于文献资料的匮乏,虽然成实师们曾创造过大量佛教经论注疏,但遗憾的是其基本已经全部散佚。本文第一个重要工作即在于辑录了散落在三论学者、天台学者以及日本学僧的著述中的大量成实师论义的相关文段,及搜寻了敦煌文献中残存的成实师对于《成实论》注疏的作品残卷,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考察,为进一步的思想研究奠定基础。提到成实师思想,三假、二谛、佛性似乎成为了固定在成实师上的思想铭牌,不可否认,这些确实是成实师思想中的重要环节,但其是否能够概括成实师思想的全貌则是十分可疑的,进而其在复杂的成实师们的论义体系中应该如何定位也就成为一个问题。同时,传统成实师思想研究成果中,几乎无法看到《成实论》的讨论。成实师既以《成实论》明宗,其义学必然有继承《成实》论义体系的部分,其问题意识自然不可能完全脱离《成实论》的框架,而与《成实论》毫无干系。《成实论》虽说“偏破毗昙”,但它明显依然是以早期阿毗达摩文献或者说部派佛教时期的一些共性的、线索式的问题意识进一步开展的。成实师是如何看待这些在部派佛教发展时期中的争议问题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而另一方面,南北朝诸家师说往往是以一种兼讲诸经的方式阐扬义学,成实师甚至将《成实论》作为大乘经典来宣扬,其论义也就不会拘泥于《成实论》文本本身,而是有其独特的诠释和引申,这种诠释和引申的样貌是如何发生的,是本文后半探讨的重点。在对成实师所处的复杂情境有了俯瞰式的了解后,以成实师与《成实论》思想对比研究的视角重新审视成实师思想,本文发现在成实师与《成实论》的思想联系上有许多不同于旧有观点之处。而其内部不同论师之间的广泛争论,论师与弟子的不同论义,也展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义学独特的发展状况,从而为佛教中国化进程的早期阶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