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宫颈癌作为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大约有一半的新发病例死于此类癌症。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成功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但宫颈癌在发展中国家仍是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宫颈癌的诊治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严峻的考验。宫颈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可使早期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是人类战胜癌症所迈出的重要一步。但因手术切除范围大,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受到显著影响:膀胱功能障碍(尿意丧失、尿失禁、尿潴留等)、结直肠功能紊乱(便秘、排便习惯的改变等)及性功能障碍(阴道干涩、性唤起障碍和性交痛等)并发症,尤其以膀胱功能障碍最为显著,其发病率高达70%-85%,主要原因是盆腔内脏神经(pelvicsplanchnic nerve,PSN)及下腹下神经丛(inferior hypogastric plexus,IHP)发出的膀胱支损伤所致,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保留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nerve-sparing radical hysterectomy,NSRH)。由于盆腔内脏器官位置较深,不易暴露;各器官之间联系紧密,空隙较小,不易手术操作;血管走行方向及血管数量变异较大,不易辨识;以及对于盆腔内组织结构精细解剖的认识存在一定缺陷,使得手术的推广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需要对女性盆腔内脏器官及血管、神经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进行充分了解,因此,我们设计了此课题。本文通过对女性尸体进行精细解剖得出闭孔血管的变异情况,以及其与闭孔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子宫深静脉在主韧带中的分布及走行规律、膀胱宫颈韧带中血管的分布情况以及下腹下神经丛中膀胱支的分布特点,观察并得出盆腔内血管、神经走行规律,以及盆腔内组织器官和血管、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以保留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的方式,对15例成年女性尸体标本进行精细的盆腔解剖,采集术中及术后的血管、神经的照片。重点观察子宫深静脉在盆腔的相对位置及其属支的构成情况,膀胱宫颈韧带中血管的组成及走形方向,盆腔内脏神经、下腹下神经丛及其发出神经分支的走行特点并统计盆腔内变异的血管分支。结果:1.闭孔血管变异较大,大部分的闭孔动脉起自髂内动脉干;23.3%起源于臀下阴部动脉干;20%起源于臀下动脉,约6.7%来自髂外动脉,且常出现变异的闭孔静脉,手术中需要注意。2.子宫深静脉位置相对固定,位于主韧带的上半部分(子宫动脉下方,盆腔内脏神经上方),可以作为保留神经术式切除的标志点。其属支较多且变异常见,一般有3-6条,其中以3条较多见,约占63.3%。膀胱属支有3-5条,起于膀胱底及侧壁,后汇入DUV。3.膀胱宫颈韧带分为前、后两层,前层主要含膀胱上静脉及2条并行走形的膀胱宫颈血管;后层主要含膀胱中静脉、膀胱下静脉、膀胱下动脉,这些血管与周围结缔组织联系紧密,解剖分离较困难。4.子宫深静脉下方可见呈“+”型的神经板,头侧为腹下神经,尾侧为膀胱支,腹侧为宫颈支,背侧为盆腔内脏神经。下腹下神经丛发出的膀胱支走行在阴道旁软组织中,大部分位于输尿管入膀胱处的内侧与背侧。膀胱支继续前行又可细分为膀胱上支和膀胱下支,分布于膀胱侧壁及膀胱侧后壁。结论:1.子宫深静脉可以作为保留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的标志点,识别该血管是保留主韧带中神经部的首要步骤。2.膀胱宫颈韧带位置较深,前层含有2条并行的膀胱宫颈血管,后层中含有膀胱下动脉、膀胱中静脉、膀胱下静脉及其分支,血管交错形成吻合支,管壁较薄易出血,是手术出血的主要部位。3.膀胱支又可细分为膀胱上支和膀胱下支,保留神经的手术中主要损伤的是膀胱上支,腹下神经、盆腔内脏神经及膀胱下支能够很好的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