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的道德行为水平千差万别。作为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自我效能感对人们的思维模式、情绪反应、行为选择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将自我效能理论应用到道德学习领域,从社会认知角度探讨自我效能感在道德学习过程的作用机制,将会产生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为此,本文首次尝试在道德学习过程中对自我效能理论的框架进行阐述和解读,希望通过研究自我效能理论在道德学习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宽道德学习的途径与方式。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对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探讨。自我效能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生成能力,即生成自我反应的能力。这一生成能力能够把将个体所具有的各种能力与技能综合运用到一种实际情景中,激发认知、动机和情感过程,是认知向行为转化的中介。自我效能还是一种动因机制。人们首先产生某种行为并解释其行为结果,在这种解释中形成了在类似情境中做出此种行为的能力信念,此后又根据这些信念行动,如选择相应目标,维持行为等。第二章着重阐述了自我效能理论下的道德学习观。主体在进行能力判断之时就激励自己做出选择,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自我效能为道德学习提供一种可能性前提和动机来源。自我效能是道德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有效或者无效的主观体验。自我效能理论强调榜样示范对自我效能的暗示和预期,能够为道德判断提供一种“预设性”的判断引领并影响道德判断的决定。第三章讨论了自我效能理论道德学习观的理论贡献及其实践意义。自我效能理论对先前关于自我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澄清,用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将认知、动机和选择的过程统一于一个功能性的网络中,为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换的中介机制做出了科学的解释。自我效能理论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能力,为自我道德教育供了理论基础,体现了现代道德教育从“教”向“学”的转变。自我效能理论从如何提高自我效能感的角度,为道德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开展示范教学提供了指导方针。自我效能理论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还对指导实践具有重要启示:学校要准确把握情境特征,深刻了解学生特性,在道德教育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强调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道德学习效能感;创建丰富的道德学习情境,培育积极心态,在实践中促进学生道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