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A级景区空间结构的区域分异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q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活动的载体,其在空间上不同的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选择、区域旅游业的竞合关系与整体发展水平。在我国A级景区得到旅游者的广泛认同,很大程度上成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因此,对A级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作者在对相关资料数据与学术成果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化存在起步阶段呈现点状展布模式、发展阶段呈现极核带动模式、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多中心辐射模式、成熟阶段呈现协同化一体模式的规律。文章运用分形理论分析了湖北省A级景区空间结构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湖北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将湖北省划分为武汉城市圈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大子系统,并在分维测算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对景区等级与规模的考虑,在分维值测算中附加了 A级景区5个等级的权重值,测算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湖北省A级景区加权集聚维数、加权网格维数与加权关联维数进行判读,得出其景区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特征的结论。从加权集聚维来看,武汉圈与鄂西圈均具有显著聚集分形特征,区内分维值均呈现分段差异,呈现出复杂的三分形结构,但二者的景区密度衰减速度波动频率不同;从加权网格维来看,武汉圈与鄂西圈A级景区空间分布均呈现不均衡状态,景区空间分布形态存在差异,但二者的均衡度存在区域差异;从加权关联维来看,武汉圈与鄂西圈内A级景区空间分布绝对紧致度均不高且区域差异较大,空间联系密切程度呈现显著东西差异。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内鄂西生态旅游圈分形维数进行综合判读,可得出湖北省A级景区空间结构处于多中心辐射模式阶段,但东西部发展程度不同;A级景区空间分布不均匀,东紧西疏,东繁西简;A级景区趋向于沿线状地理要素分布,景区联系强度东强西弱的区域分异总体特征。(2)本文从通过对自然地理条件、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条件的量化研究,分析其对景区空间结构的影响,发现对湖北省内A级景区空间结构的聚集程度高低与海拔坡度、旅游资源禀赋的高低成反相关,与社会经济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交通条件成正相关。(3)通过对湖北省A级景区的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协同一体模式为优化目标,结合湖北省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对湖北省A级景区的空间结构的优化提出建议,优化建议包括:充分发挥两大区域核心景区辐射作用,打造旅游集散中心;加强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形成富有特色的景区集群;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实现全域联动;构建水、陆、空立体旅游交通网络等。
其他文献
植被是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人类生存环境状况的最优标志之一,因而对植被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对植被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对植被进行分类。而传统的植被分类方法多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取样作为研究数据,需要繁重的工作量和投入成本,难以有效的实现对植被空间分布提取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对地大面积的同步观测并且时效性较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植被分类研究中。由于植被物候特征具有连续性和相
学位
随着LBS(Location-basedService)的快速发展,室内定位商业化需求骤增,零售业巨头如梅西百货等开始在店内部署iBeacon信标。但就当前而言,室内定位精度和算法复杂度以及定位成
近年来,一些工程事故频繁发生,产生这些事故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是使用年限到期的建筑物继续使用或没有进行相应的安全处理;另一个是自然原因或者人为原因导致的建筑物结构的突然
民勤绿洲位于石羊河下游,地处38°5′~39°6′N,103°02′~104°02′E之间,绿洲面积约1000km2。四周被低山、沙漠环抱,其南部有红崖山、阿古拉山,北、西、东3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