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视角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效应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infob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民在农村获得的就业、创业机会不断增加,生产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更是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主动选择留在农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意见》中明确表示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全面的统筹推进,确定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地位。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发展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尽管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断增长,但在投资主体和投资类型结构上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这是因为,在一定时期内,农村所获得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投资主体的全部投资需求,也不能合理的投向不同的投资类型。换言之,不同投资主体、不同投资类型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有融资约束的。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投资效率以及获取资金的能力不一样。而不同投资类型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虽然每个投资主体都希望能够找到方法或渠道来实现投资效应的最大化,但是不同的投资主体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面临的激励机制不同,投资行为受到的影响因素也不同,因此在投资结构和投资资金分配上也大不相同。只有投资主体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那么,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效应才能最大化。因此,厘清不同投资主体、投资类型的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效应差异,进而搞清目前投资结构是否合理、如何根据投资效应合理分配投资比例以及如何提高投资效率等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针对结构视角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应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1)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构建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模型。同时,从投资决策行为、激励机制、制度因素、资金约束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不同结构类型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上的作用机理和效应差异。(2)考察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在投资总额、投资主体、资金来源和所投行业上的空间差异。(3)构建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框架,并引进两域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市场经济改革后的两个重要的十年(1993-2002年和2003-2012年)不同投资主体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效应及其空间差异性。(4)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截面数据,采用稳健标准误下的最小二乘法分别检验四种不同投资类型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效应情况并进一步解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5)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结合当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和农村金融背景,提出能够促使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更加优化以及投资效率明显提升的政策建议,并探讨了本文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及研究展望方向。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运用宏观和微观数据分别考察了不同投资结构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应及其差异。与已有文献的研究相比,本文可能存在以下几点创新之处:(1)论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构建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模型,并从不同投资主体结构和不同投资类型结构的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行为、激励机制、制度因素、资金约束几个方面来解释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效应差异。现有文献大多直接基于投资—增长的理论模型,分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变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缺少从投资结构的视角考量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效应问题。因此,本文构建的基于结构视角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农村固定资产研究的理论分析体系。(2)本文构建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框架,并引进两域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市场经济改革后的两个重要的十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效应的空间差异性。现有文献往往只是单一分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效应或者是空间溢出效应,在研究空间溢出效应时,也只是围绕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总量上是否具有正向或负向的外部溢出而展开,很少进一步揭示农村固定资产不同主体投资的空间差异性,在研究方法上往往也只是采用普通的杜宾面板模型。因此,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效应的分析框架,所建立的两域空间杜宾面板模型也是对当前研究方法的一个有益补充。(3)本文基于CFPS2014的微观数据分析了不同投资类型结构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效应差异,以及投资主体的投资决策行为在不同投资类型结构上的区别。现有文献往往基于宏观数据分析投资主体行为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效应是否显著,并没有更深入地探讨投资主体行为在微观层面的影响。因此,其研究结果是对现有研究内容的有益补充。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城乡间配置差异巨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发展也尚不均衡。其中,东部投资总量较大、增速较快,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最大;中部、西部和东北部份额依次较低,且呈持续下跌的走向。从资金来源情况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其中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获得国家预算内投资的比重最高。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主要涉及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其中房地产投资比重最高,尤其是中部地区。(2)宏观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农业增加值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大小存在区域差异。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效应不同。农村集体的投资效应相对低于农户,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投资效应逐渐减弱。此外,农户固定资产投资能促进人均农业增加值的增长,但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对人均农业增加值的影响并不显著。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样本的第一个十年(1993-2002)显著为负,在样本的第二个十年(2003-2012)并不显著。相比之下,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因此,正是由于投资主体的资源配置特征和监督激励机制不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投资效应呈现差异化特征。其中,由于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显著特征,激励约束机制更为健全,因此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空间溢出效应,均高于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3)从微观实证的研究结果来看,首先,农业生产投资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并在10%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水利灌溉等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明显的投资促进效应。其次,公共服务投资、农村教育投资和农村集体经济投资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但都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以上三种类型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未能起到很好的投资促进作用。微观实证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效应不同。农户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监督能提高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率,因此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农业生产投资拥有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投资效率,能显著促进农村家庭人均经营收入的增长。而农村通讯交通等公共服务投资、教育投资和集体经济投资,因为自上而下的决策行为、监督激励机制缺乏、农户参与率低等原因导致其投资效率不高,使用率较低,最终的结果是投资效应不如预期,未能起到很好的投资促进作用。(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能显著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在扩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将有限的资金合理的分配于不同的投资主体和不同的投资类型上,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效应最大化。基于论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要缩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城乡差距,补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短板,并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合力作用,扩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促进作用,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和乡村振兴。(2)优化和培育投资主体结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转变政府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职能,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激发农业投资主体——农民的投资积极性,在提升投资效率的同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保障农村投资主体的投资能力。(3)优化投资类型结构,促进投资效应最大化。包括: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类固定资产投资的激励与监督机制,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和使用率;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加大农业生产投资,转变农户投资偏好,将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转移到农业生产上来,并完善农业生产投资长效机制,巩固农业生产类投资的重要地位;提高集体经济投资效率,拓展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其他文献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中脑黑质的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继而引发了基底神经节的紊乱,造成了一系列的PD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僵直和运动迟缓等。临床上治疗PD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者是左旋多巴来补充DA能神经元,但是长期的使用造成了很多副作用,而且很多非运动性症状没有得
流感病毒可引发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由甲、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季节性流感每年在全球造成约300~500万重症感染病例,致死29~65万人,其中,乙型流感约占流感总发病率的25%,引起的疾病严重程度与甲型流感相当。疫苗虽然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的最佳方式,但是由于流感病毒种类多样且病毒表面抗原高度变异,导致当前流感疫苗面临着错配失效和每年需定期更新疫苗株的问题,因此,研制能提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革命性影响。与其他社会领域一样,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也面临着越来越多诸如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信息伦理问题。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作为技术融合教育的“核心行动者”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要成为技术实践中的道德示范者,承担强化学生信息道德的责任。虽然近年来关于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各国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长期依赖于化石燃料,这导致环境中排放的二氧化碳(CO2)浓度不断增加。所以,发展可持续清洁能源并减少大气中的CO2排放是能源科学的重要议题。一方面,氢能作为最清洁的能源,在未来能源框架结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通过光催化水分解生产H2是一种环境友好且可持续的方法。另一方面,除了控制CO2的排放外,通过应用电还原技术,能够以化学能的形式存储间歇性可再生电能能
随着现代工业水平的快速发展,各类大型设施和复杂结构不断涌现,尽管材料强度有了大幅提高,但其在服役过程中的性能衰退和损伤问题仍然无法避免,重要结构的使用维护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基于结构健康监测(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SHM)技术对其服役状态进行实时监测、诊断、评估和预测以避免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具有重要的工程和社会意义。机电阻抗技术(Electromechanic
风荷载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所需考虑的主要控制荷载,过大的风致振动加速度会引起居住者不舒适,且易引起结构构件的疲劳而降低其使用寿命。为降低高层建筑的风致振动响应,以调谐液体阻尼器(TLD)为典型代表的被动控制系统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由于水的黏性阻尼很小,纯水水箱通常不易满足结构风振控制目标的要求,可考虑在TLD系统内部安装耗能构件来提高阻尼,但是耗能构件会降低TLD系统中液体的晃动频率。另一方
古菌独立于原核和真核生物,具有独特的DNA复制机制。然而,相对原核以及真核生物,知之甚少。本文以深海超嗜热古菌Thermococcus sp.4557为材料,研究了其DNA复制过程中三个核心蛋白PolD、GINS、GAN蛋白之间相互作用以及生化活性。本研究首次发现并证实了 GINS15与PolD小亚基DP1之间具有相互作用,通过分子筛层析,pulldown,ELISA以及Biacore不同方法进行
国家身份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既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现代化政治和经济大国。在中国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对自身身份恰当的话语建构决定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在承担国际责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中国每年“两会”期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央人民政府对于本国的施政报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话语建构的
作为引起大气海洋相互作用的最强烈的天气系统,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Argo观测数据、理想模式和理论分析,研究了热带气旋引起的上层海洋温盐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着重讨论了上升流对温度响应的贡献。首先利用Argo浮标温盐数据,统计分析了台风引起的西北太平洋上层海洋温盐异常结构,并针对上升流在台风过程中的重要性展开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凭借理想模式,对Argo观测结果进行了验
集中式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由于具有波形分集的优势,可以增加发射信号的自由度,灵活切换工作模式,提升了雷达探测精度,因此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对于合成孔径雷达(SAR),通过正交波形设计可以获得空间分集能力,从而提高对目标的探测性能和定位精度。此外,随着毫米波雷达和5G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发现雷达和通信系统在技术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些特定的应用场景,例如自动驾驶,需要分别进行雷达探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