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也存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之中。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当成一种辞格,修辞学研究由此在其后两千年的西方的隐喻研究中奠定了基础地位。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Lakoff & Johnson(1980)在其合作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构建人类的概念世界。概念隐喻理论从此逐渐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概念隐喻的研究从最初的词汇、短语和句法层面转向语篇层面,隐喻和语篇连贯之间的关系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对于演讲语篇,尤其是教育类演讲语篇的研究较少。作为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特殊的语篇形式,演讲需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起到分享观点并影响他人的作用。毕业典礼演讲是大学毕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教育类演讲中的一种形式,旨在鼓励毕业生勇于承担责任,为他们的未来指引方向,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欣赏价值。本文试图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1)毕业演讲中一般采用哪些隐喻形式? (2)这些隐喻如何相互关联建构成一个富有说服力的教育性语篇? 本文以Lakoff & 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对哈佛大学1998年至2017年的20篇毕业典礼演讲中的概念隐喻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结合Charteris-Black(2004)以及Pragglejaz Group(2007)的隐喻识别标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语料中出现的概念隐喻进行了识别和分类,总结这类演讲中常用的概念隐喻类型。其次,以2003年Zedillo在哈佛大学发表的演讲为语料,分别讨论了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同一概念隐喻中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在不同概念隐喻中是如何体现的,从而进一步探索概念隐喻在这类演讲语篇中构建连贯的方式。 本文的研究表明,语料中最常用的概念隐喻是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容器隐喻和建筑隐喻,其中旅途隐喻使用最为频繁,远远高于其他三类隐喻。此外,概念隐喻本身的两大特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实现语篇连贯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种连贯作用不仅体现在同一个概念隐喻中多个隐喻表达之中,也体现在有着相同源域或目标域的两种概念隐喻之中,还会出现在多种不同概念隐喻之间。 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及其特殊的语篇组织功能,为欣赏和深入解读大学毕业典礼这类教育鼓动类公共语篇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本研究也为英语教学和学习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准确地理解和应用好隐喻不仅可以促进语篇的阅读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