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课程综合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呈现出这一特点,在初中阶段设置了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如:“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等。作为一种综合课程,社会课程将众多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从综合的、整体的角度看世界,又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以适应社会。虽然,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重分科课程轻综合课程,且建国后开设社会课程的历史较短,所以,有关它的研究一直受到冷落。即使有,也多侧重于理论层面,对具体的实施关注较少。考虑到课程实施的顺利与否对一门课程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社会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有时候,课程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推行这门课程所采用的模式有一定的关系。从目前来看,初中社会课程的推行采用过两种模式,它们各有利弊,或影响着课程实施者的态度,或影响到各个学校是否选择社会课程。无论是采用何种推进模式,理论者和实践者都应该对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就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根据实际调查的结果及有关资料的记载,社会课程的实施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存在着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课程文本不够完善、教师适应能力不强、课程评价改革研究滞后、学校和外界不重视、课程资源匮乏等等。要改善这种状况,不仅需要从思想上认可社会课程,还要为它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特别是要加强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