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东部早寒武世关山生物群吐卓虫与龙泉虫再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ling0699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吐卓虫{Tuzoia)是一类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广泛分布于全球的寒武系地层中。本文着重研究了我国云南东部早寒武世(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关山生物群中的网纹吐卓虫和瘤状吐卓虫,描述了一吐卓新种,即多刺吐卓虫(Tuzoia multispinosa sp. nov.)。基于较多的标本对瘤状吐卓虫{Tuzoia tylodesa Luo et Hu,2006)的细节特征进行了完善并重新修订了其种征,并对其个体发育做了初步的探讨研究。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关山生物群中只有中华吐卓虫(Tuzoia sinensis Pan,1957)一种,后来虽然有过新种的报道,但由于其标本保存差且数量稀少而被认为是中华吐卓虫的晚出同物异名。笔者通过对采集到的大量吐卓虫标本进行细致的研究,发现并描述了一种新的壳面具网纹构造的吐卓虫。该吐卓虫无论在壳体形态、边缘刺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上与同层位产出的中华吐卓虫和瘤状吐卓虫有着明显的差异,与世界其他地区寒武系地层中所产出的吐卓虫也有显著的不同。瘤状吐卓虫自从2006年被发现和报道以来,由于标本的相对稀少,后来学者对其鲜有进一步的研究描述。笔者在长期的野外工作中采集到了相对较多的该种标本(100余块),其中多数标本保存完好,笔者根据一块保存精美的标本对该种吐卓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建议将吐卓虫的属征进行修改,以包含具有不同壳面构造的(网纹与瘤状)吐卓虫的形态特征。瘤状吐卓虫保存有软体构造,包括视觉器官、伸出壳外的体节和可能的外肢构造等,这是吐卓虫被报道(Walcott,1912)至今一百多年来首次有软体附肢的发现(除视觉器官),也是瘤状吐卓虫第一块有软体构造保存的标本。本文基于壳体的形态大小、边缘刺的差异和壳面纹饰的不同,对瘤状吐卓虫的个体发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将其发育过程分为幼年期(壳体长度小于2厘米)、青年期(壳体长度位于2厘米与5厘米之间)和成年期(壳体长度大于5厘米)三个阶段。龙泉虫(Longquania)属于光甲虫类(Aglaspidids)节肢动物,在关山生物群虫非常少见,本文根据采集到的保存完好的数块标本对龙泉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完善的描述。
其他文献
<正>1蒲辅周治疗感冒发热医案韩某,男,74岁。1960年3月28日初诊。昨晚发热,体温38.5℃,微咳,咽红,今晨体温37.9℃,小便黄。脉浮数,舌赤无苔。属风热感冒,治宜辛凉。处方:桑叶
[目的]采用"造口护理工作坊"业务培训的方式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对造口相关知识及护理操作的认识,提高对造口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能力。[方法]成立造口专业小组,组织造口相关
《会计法》明确指出企业应披露或有事项信息 ,文章从或有事项内涵和特征出发 ,就或有事项会计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探讨 ,并结合或有事项会计准则对或有事项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及其
<正>"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这表明了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
柏拉图《会饮篇》的主题是对爱的称颂,苏格拉底借第俄提玛之口表达了自己爱的理念,在美的帮助下,攀登爱的阶梯,带领人们去追寻永远的善好,过上幸福的生活。从爱美的身体攀登
目的探讨血清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电图(EEG)、颅脑磁共振成像(MRI)对病毒性脑炎合并惊厥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潍坊市人民医院住院确诊为病
<正>《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简称共识)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实用性强,不仅推荐了心血管疾病(CVD)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筛查流程、诊断标准、用药原则
目的:评价基于证候要素辨证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超声LVEF值、6 min步行试验(6MWT)、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方法:将55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优化工作自动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其可以使运营商在有效管理日趋复杂的无线接入网络的同时,实现网络的高质量及低成本运行。在网络自主优化技术中,
化学标记技术可以实现选择性地标记蛋白质/多肽分子,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对蛋白质/多肽的识别效率和检测灵敏度,是突破蛋白质/多肽化学组成局限和仪器分析检测能力瓶颈的有效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