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形态理论构成了当代关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的理论研究中极为常见且极为重要的部分,而任何意识形态理论都不可能回避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因为它开辟了从物质实践出发、以变革现实为最终目标的意识形态批判传统。本文尝试通过解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展开,初步介入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文章首先追溯了马克思之前的意识形态理论的雏形,即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出的“四假象说”,并阐明了“意识形态”术语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创制以及该术语的最初涵义与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文章主要根据《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着重阐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深化。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批判研究宗教和思辨哲学的过程中发展而来,马克思从物质实践出发,深刻地认识到以宗教和思辨哲学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形成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物质实践的局限——劳动分工、阶级分立、利益冲突等产生了意识形态中关于现实的颠倒的认识,意识形态因此遮蔽了现实的局限性,并起到了使现实合理化,合法化的社会功能。随着马克思将研究重点转入世俗的经济生活,马克思开始将第一阶段形成的意识形态的基本思路运用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中,特别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心部分——商品拜物教的理论分析,深化并丰富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世界的宗教性质,说明商品拜物教及其理论表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它用物际关系代替并掩盖了人际关系,把商品、货币、资本的社会属性归因于纯粹的物的属性,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只有变革有缺陷的现实才能彻底祛除意识形态对现实的蒙蔽,达到对现实的真实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了完整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并可能窥察到意识形态理论在未来的多样化趋势,文章补充论述了西方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者介于工人运动的具体实践所提出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新问题和新观念,如: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意识形态领导权、文化批判为内容的意识形态理论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是阶级分立、利益冲突的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意识形态理论是一种永远斗争的理论,它要求不断认识和祛除一切掩盖真相的神秘化企图,并最终通过实践改造产生意识形态的有缺陷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