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优先发展对象和重要经济任务,致力于实现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中国毗邻东盟,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一带一路”倡议正推动中国和东盟进入全方位合作的新时代。区域经济组织的网络化趋势日益突出,同时对基础设施的连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一带一路”和印尼“全球海洋支点”两种战略对接的背景之下,两国将在基础设施领域开展更多投资合作,目前中国企业在印尼投资的最大领域是电力行业,其次是铁路运输。越南在两国的高层会晤中也强调要将本国“两廊一圈”规划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中越两国的基础设施合作主要集中在电力、交通和工业园区建设上,但双方在电信、水利、物流、仓储等领域也有很大的合作潜力。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征地问题。本文基于对投资环境中的土地制度、地方自治和认知方面的分析,论述这三个层面对中国企业征地的影响。在土地制度层面,印尼为土地私有制,越南土地为国家所有,但中国企业在两国的用地都存在极大困难。印尼的土地权属问题未得到有效处理,“一地多主”现象十分常见,缺乏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越南的土地征用缺乏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土地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这些问题既增加了确认土地所有者的困难,也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征地困难和成本。在地方自治层面,其影响主要存在于印尼。由于配套政策未及时跟进,监督问责长效机制不健全,印尼地方自治改革未能达到激活地方经济的预期效果,反而导致制度冗余失能、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分配不均、中央地方沟通不畅等问题,使外资企业的征地工作难以得到地方政府的有效配合。在认知层面,印尼和越南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有偏差,而不同利益群体内部也呈现出两极化。“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仍有一定受众,这种不利的舆论环境使中国基础设施项目缺乏民意基础,给征地工作带来极大阻碍。通过探究中国在印尼和越南基础设施投资面临征地风险的原因,并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最后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开展征地工作提供几点建议,即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依法获取土地权利、将商业活动“去政治化”、尊重当地文化习惯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