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药血必净注射液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细胞因子、肠道病理形态学、肠道免疫细胞中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中药多靶点保护肠道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方法:(1)造模研究: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NOR);②模型组1(MG1);③模型组2(MG2);④模型组3(MG3)。分别夹闭肠系膜上动脉30分钟、45分钟、60分钟,对模型进行血清内毒素和多项生化指标检测,观察重要脏器病理形态学改变和大鼠72小时死亡率,筛选理想的夹闭时间。(2)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对照组(NOR);②模型对照组(CON);③抗生素组(ANT);④血必净注射液组(XBJ)。选择最佳造模方法制备小肠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采用ELISA方法,分别观察造模后24、48和72小时血清细胞因子(TNF-a,IL-1和IL-6)水平的改变;采用HE染色法,分别观察造模后24、48和72小时小肠病理形态学改变,测定肠粘膜厚度、肠绒毛高度和肠粘膜损伤指数。(3)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①模型对照组(CON);②血必净注射液组(XBJ)。选择最佳造模方法制备小肠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双染色法分别观察造模后24、48和72小时大鼠小肠粘膜固有层内CD4~+、CD3~+、CD8~+ T淋巴细胞及IgA浆细胞中P53基因表达的情况,比较血必净注射液组与对照组P53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2和模型组3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和UREA、CREA、ALT等有关生化指标明显升高(P<0.01),重要脏器出现明显病理损害,符合MODS模型标准。三组(MG1、MG2和MG3)大鼠72小时死亡率分别为10%、20%、70%。综合指标表明夹闭45分钟效果最为理想。(2)模型对照组造模后血清TNF-a、IL-1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抗生素组较模型对照组而言,血清TNF-a水平在造模后72小时显著降低(P<0.01);血清IL-1水平在造模后48、72小时显著下降(P<0.01);血清IL-6水平在造模后24、48、72小时显著下降(P<0.01)。血必净注射液组造模后24、48、72小时血清TNF-a、IL-1和IL-6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抗生素组显著下降(P<0.01)。模型对照组肠粘膜厚度、肠绒毛高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肠粘膜损伤评分升高(P<0.01);血必净注射液组和抗生素组较模型对照组肠粘膜厚度、肠绒毛高度显著升高,肠粘膜损伤评分降低(P<0.01);血必净注射液组和抗生素组相比较,肠粘膜厚度、肠绒毛高度显著升高,肠粘膜损伤评分降低(P<0.01)。(3)造模后48、72小时CD4~+、CD3~+ T淋巴细胞及IgA浆细胞中P53基因表达对照组高于血必净注射液组(P<0.05,P<0.01);CD8~+ T淋巴细胞中P53基因表达造模后24、48、72小时两组均无差异性(P>0.05)。对照组CD4~+ T淋巴细胞中P53基因表达造模后72小时比24、48小时高(P<0.01);CD3~+ T淋巴细胞中P53基因表达造模后72小时比24小时高(P<0.01);IgA浆细胞中P53基因表达造模后72小时比24、48小时高(P<0.05)。血必净注射液组CD3~+ T淋巴细胞中P53基因表达造模后72小时比24小时低(P<0.05)。结论:模型组2在致伤因素、器官功能、病理形态和死亡率等方面均符合MODS模型的标准,是较理想的模拟临床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MODS的模型。血必净注射液能有效地降低小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TNF-a、IL-1和IL-6水平;可以显著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肠粘膜损伤;能够通过对肠壁免疫细胞中凋亡基因P53表达的调控,实现对肠道免疫屏障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