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吾师经验方——柴葛归芍汤的临床经验总结,包括文献研究、柴葛归芍汤简介、临床经验总结三部分。文献研究主要回顾了少阳的病机、小柴胡汤类方在当代临床的运用、当归芍药散的病机及在当代临床的应用;第二部分是柴葛归芍汤的简介;第三部分为杜少辉教授运用柴葛归芍汤的临床经验总结及典型病案。目的:总结杜少辉教授用柴葛归芍汤的临床经验,探寻吾师使用柴葛归芍汤的经验思想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收集、整理杜少辉教授临床应用柴葛归芍汤的验案,参照相关的的纳入标准,共选取180例患者。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中医诊断、西医诊断录入EXCEL表格中,并将舌象、脉象、中医症候、方药组成等进行统一规范后录入EXCEL表格中,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杜少辉教授的临床经验,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出杜少辉教授用柴葛归芍汤的规律和经验。结果:1.一般情况:在180例临床患者中,杜少辉教授应用柴葛归芍汤治疗患者当中,女性患者约为男性患者的2.3倍,且大部分为中老年患者;2.病种情况:柴葛归芍汤治疗的疾病涉及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五官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多个学科;病种主要集中在中医内科,共有129例;其次是中医外科学,共有22例;再者是中医五官科、中医妇科学,均有14例;中医儿科学所占的病例最少,为1例;3.柴葛归芍汤的辨证依据为不寐、口苦、口干、大便秘结、短气、胸闷等中医临床症候;舌脉规律为: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脉细紧、脉细弦、脉细紧数;4.用药规律:180例有效诊次中,除去原方的药物,药物出现频次>10次的药物:桂枝(53次)、薏苡仁(40次)、蒲黄(38次)、牡丹皮(32次)、细辛(24次)、桃仁(22次)、天花粉(21次)、旋覆花(20次)、瓜蒌(32次)、吴茱萸(18次)、乌药(17次)、栀子(17次)、浙贝母(17次)、知母(16次)、合欢皮(14次)、小茴香(13次)、杏仁(12次)、肉桂(1 1次)、败酱草(1 1次)、乌梅(10次)、夏枯草(10次)、黄芪(10次);关联性较强的药物配伍为:小茴香配吴茱萸,菊花配桑叶,乌药、小茴香配吴茱萸,吴茱萸、乌药配小茴香,小茴香配乌药,小茴香配吴茱萸、乌药,吴茱萸、小茴香配乌药,败酱草配薏苡仁,瓜蒌配桃仁。杜少辉教授对于兼有厥阴肝木瘀滞生风者而致上热者,常加丹皮、桃仁祛瘀熄风;对于兼有肝经寒湿,常加乌药、小茴香散肝经寒,温升肝经;对于兼有三焦水液代谢不利而致痰浊上犯、痰结者,常加杏仁、浙贝母、夏枯草化痰散结;对于手厥阴心包现出热象者,常加蒲黄清心包之热;对于兼有太阳经气不舒所致的恶风、畏寒、颈部不适、肢体酸痛者,常加桂枝通太阳经;对于阳明燥热之象较为明显者所致的口苦、口干,常加知母、天花粉;对于兼有太阴寒象者,常加吴茱萸开中焦寒湿。结论:杜少辉教授应用柴葛归芍汤主要是以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相火不能潜藏于下而致厥阴木郁生风化热为病机展开的辨证施治一系列以“风火”为患的病证,即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不相协调贯穿始终,对于由于风火问题波及到的他经气化问题,依据中医经典的理论,加入适当的药物进行兼顾,充分体现了杜少辉教授辨理施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