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众媒介的兴起,民众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媒体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公共舆论的方向:一个未发生在眼前的事件,经由媒体报道之后便成为受众眼里的事实,而未经过媒体报道和披露的事件,则仿佛从未发生过一般。[1]新闻媒体不仅是事件存在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也反映了社会现实,影响着社会心理,甚至对事件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其强大的舆论影响力不容忽视。然而,在我国新闻场域,大众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正遭遇严峻挑战,专业主义的坚守在市场竞争和舆论风暴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前进,新闻从业者的话语权威日渐瓦解,他们的专业精神和独立意志在“人民崇拜”的压抑中举步维艰。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含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当前研究新闻报道民粹化倾向的相关文献。第二章从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入手,梳理民粹化新闻的历史渊源,并对其具体表现进行阐释,明晰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三章对多起典型案例的新闻报道作一文本分析,反映民粹化新闻的典型“二元对立”报道特征,加深对民粹化倾向的认识:“标签化”的标题形式加剧了对强势群体的刻板偏见,“煽情化”的报道手法导致对弱者同情的过度补偿,“平民化”的批判立场容易把舆论引向道德主义,冲击司法公正。第四章在叙事学视野下研究民粹化新闻的四种典型策略,即以广泛情感动员为目的的悲情叙事、盲目塑造底层道德模范的草根叙事、放大敌对关系的冲突叙事、以解构主流价值观念为噱头的娱乐叙事。通过对四种叙事策略的分析,了解民粹化新闻对舆论的召唤作用,为今后的新闻生产实践提供借鉴意义。第五章分别从内外因两方面总结了我国新闻报道民粹化倾向的产生条件,分别从文化背景、行业属性、身份认同、技术变革和市场驱动等方面加以阐述。最后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语部分,对民粹化新闻的影响和内在机制进行反思。本文认为,新闻与政治紧密相连却也存在一定的距离,同时对受众和市场有现实的利益诉求,新闻报道的民粹化倾向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贫富悬殊的社会结构、制度化参与渠道不畅通、司法救济不够完善、互联网引发群体极化等因素紧密相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发展的中国,首先要肯定民粹主义尊重人民群众价值的合理性,也要从根本上认识民粹主义的极端性和危害性,对其负面建构加之有效的引导,破除民粹主义思想的危害。